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880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80节

 

良久,终是刘旸开口了:“三弟,陛下此番委你以要务,可是重任相托啊!”

听其感慨,刘晞瞥了刘旸一眼,背在身后的双手摊开,面露苦笑道:“不瞒太子殿下,臣也大感意外,如今,只感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吧,生怕辜负了陛下信任!所幸,有赵相公主事,臣想来只有尽力做好辅助工作,希望不要出现太大的差池吧!”

刘晞这么说,刘旸摇了摇头,看着刘晞,表情认真地道:“三弟谦虚了!你的能力,我是知道的,佐世济民,安邦定国,比之任何宰相贤臣都不差。陛下对你的信重是人所共知的,以皇子拜相辅政,这还是当朝第一例,只需好自为之,为国为民,发挥出你的才干即可!”

刘旸这番话落,刘晞平静的双眼中闪过一抹异色,面上倒也从容,以一种轻松的语气对刘旸道:“殿下可是高看臣了,我何德何能,岂敢同朝中良臣贤相相比,我这闲散的性子,素为陛下斥责,此番,想来也只是因缘际会,要做的也只是些得罪人的差事罢了……”

对于刘晞有些小心的回答,刘旸沉默了一下,方才轻笑着叹道:“我只是有感而发,三弟不必介怀!”

兄弟俩又闲扯两句,各自离开,只是没走两步,刘晞忍不住回首,望向刘旸那挺拔的背影,两眼之中露出深思,眉宇间隐隐有些愁绪。

刘晞知道,自己这个太子哥哥当得并不容易,但如此敏感的表现,还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适才交谈间那么多暗示,不断的机锋,也让刘晞暗自警醒,性情温厚如刘旸,也难免猜忌之心,他接下来的日子,恐怕是轻松不起来的。

另一方面,则默默揣摩着刘皇帝的用意,让他参与税改,刘晞是提前预料到的,从安排他与刘旸一道出城迎接赵普就已经窥出些端倪了。

但是,拜他为尚书仆射,入职政事堂,这是刘晞怎么也想不到的。就如刘旸所言,皇子拜相,自刘皇帝当国以来,就从来没有过,当年,他们这些年长的皇子,参与中枢朝政最深也就是担任一部司主官,即便如此,也饱受瞩目。

而放宽到立国以来,那也只有建国之初,刘皇帝与先魏王刘承训兄弟俩,以皇子亲王之尊,参赞朝政了,而那时,刘皇帝也曾有宰臣的头衔在身上……

这么一想,刘晞没有感到荣幸,只觉屁股底下火辣辣的,这是又一次被皇帝老子架在火炉上烤了。天家之子,大多是早熟的,而刘晞知事则更早,很少时起,刘晞就知道低调藏拙了,在与高贵妃的“较量”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不过,刘晞能够瞒得住旁人,却瞒不过在四大皇子身上投入了大量心血的刘皇帝,同样在很早的时候,刘皇帝便知道这个三儿子很会隐藏,因此也一直在逼他的潜力,不断地委以差遣重任。

而这些年,刘晞参与朝廷事务也算深入,但与秦王刘煦的锋芒毕露不同,刘晞即便在漠南那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也没有像刘煦那般,苦心孤诣地经营自己的基本盘,对中枢事务更是表现出一种默不关心、泰然处之的态度,在漠南期间,没有交结文武,没有培植党羽,仅仅是中规中矩地为朝廷稳固边陲,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但藏拙也不是这么好藏的,越是低调,越是不争,反而显得聪明,也正是那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很受刘皇帝欣赏。

刘晞实则也明白自身的矛盾之处,要说对刘皇帝屁股底下那张宝座一点想法都没有,那也是自欺欺人了,连九皇子刘曙当年都还隐露念头,何况聪敏如刘晞。

只是刘晞脑子比较清楚,知道自己希望不大,总是保持着一种理性。然而,或许正是因为心底潜藏的那点想法,也让刘晞无法像齐王刘昀那样,做到真正的在在闲适。

而此番,面对刘皇帝的委任,当刘旸都不免表现出忌惮之心后,刘晞的心中产生了三十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复杂,甚至有些迷茫。

刘皇帝是年迈了,开宝时代不知还能持续多久,而接下来他的前路,又该如何走?这是一个值得重新认真审视的问题。

晋王一家子

出宫之后,刘晞便直接回府,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他都需要调整一番,接下来无法再向此前那般优哉游哉了。

没来由的,刘晞竟然有些羡慕起齐王刘昀了,老五在回京的这段日子里,过得可是潇洒多了,呼朋引伴,游戏人间,尽情享受洛阳风华,摆弄他感兴趣的那些奇淫技巧,只有闲暇时分,方才关注一下《齐王西游记》的编写进度。而对于刘昀的“不着调”,刘皇帝也头一次没有斥责,闻之也只是笑了笑,任他去了。

甚至于,刘晞觉得九弟刘曙都比他们这些人活得自在,都道老九荒唐混账,但他活得自如,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做什么,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与想法,反而让人不会有什么戒心……

晋王府坐落在洛水以南,离皇城不算远,刘晞回府之时,日且西移,依旧释放着炽烈的光芒,催人汗下。府内,正处在一种愉悦融洽的氛围之中,晋王长子、临海侯刘文海回府了。

由于出海使国的辛苦功劳,刘文海被封为临海侯之后,便独立开府了,为了表示对这个孙儿的喜爱,刘皇帝还为他配置了府邸、庄园、仆侍。而刘文海在过去的半年多期间,则一直在由温国公向训主持的陆军军官学校中学习训练。

同武举一样,脱胎于早年奉宸营的大汉陆军军官学校,也成为了大汉将士上升进步的另外一条途径,并且武举要重要得多,门槛更高,限制更多,但同样的,学员的前途也更广阔。

正式成立已经十多年了,杨业便是当年筹备学校的主要功勋将帅之一,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教学体系已经十分完善,除了传统马步军大类,另有军令、军法、工程、后勤诸科,前不久,又新增了炮兵科。

毫无疑问,这里才是大汉军队真正的传承之所,勋贵子弟云集,军中英才扎堆,学制三年,而结业的每一个军官,放如军中,都是百将起步,表现出色、背景可靠者,直接从营将做起的也有不少。

到如今,军官学校已然成为了大汉高级军官的摇篮,没在这里镀过金的人,若无特殊际遇,是很难走到高位的,最早的一批学员,已有成为一道都指挥使的了。

刘文海到军官学校,除了刘皇帝的安排之外,也有他自己的意愿在里边,出使中亚,让他饱受磨砺,也经历了战火,虽然一度凭借着机敏摆脱危险,但不能仅靠天赋,想要通过在军官学校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

当然,他更感兴趣的是海军,只不过海军军官学校设在东京金明池,暂时没有西迁,高贵妃舍不得,只好暂时修习陆军功课。

晋王府内,见到刘晞归来,在王妃宋氏的带领下,一干王府妇眷及刘晞的子女们,赶忙迎了上来。目光一扫,看着自己如今这一大家子,刘晞脸上也露出了点笑容,一种温馨的感觉在心头滋生。

刘晞并不是清教徒,王府女眷不少,除了王妃宋氏之外,侧妃、妾室另有五人,子嗣也不少,如今已有四子二女,最大的自然是刘文海了,另有次子刘文洋、长女刘文沁、三子刘文澜、四子刘文清、次女刘文沅。

王府女眷虽多,但刘晞的挚爱,还是宋氏,不只是因为结发之妻,还因为这是惠国公宋延渥与他姑母永宁长公主的女儿。

看着笑语吟吟的妻妾子女们,刘晞从乳母怀中抱过方三岁的幼女刘文沅,逗弄一番,略带好奇地问道:“何事让你们如此高兴?”

王妃宋氏由于出入宫廷,见多识广,向来举止得体,落落大方,此时也颇有主母风范。闻问,请刘晞落座,轻柔笑道:“学校休课,大郎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只鹦鹉,口吐人言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