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863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63节

 

闻言,刘皇帝终于收起了那副懒散的姿态,坐了起来,嘴里喃喃道:“大汉才建国多少年,难道当真就无法阻挡吗?”

“有地者不愿迁移,无地者困于乡野豪强之控制,因而即便朝廷以利诱之,仅靠百姓自发申请移民,是难见成效的。

过去,行之有效,能打破地方豪强限制的,唯有当年秦王殿下为安东揽民,都督府下职吏,俯身亲往,乡里方才不敢阻拦!”寇准继续说道。

“是啊!”刘皇帝叹息道:“自古土地兼并,兼并的又岂止是那些自耕农民,他们是连地带人,全部吞下,把朕的子民变做他们的奴隶啊!

简直可恶!皇权不下乡,能行吗?大汉地方,就靠这等土豪乡绅维稳,能持久吗?开国不到四十年,便已如此,百年之后,那还得了!”

发泄了一通,刘皇帝又道:“朕给土地交易制定高税,就是为了限制土地交易,如今看来,还是真想得简单了……”

寇准道:“朝廷制定的土地交易税费,固然高昂,却是购买双方共同承担,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卖地方往往处于弱势一方,迫于窘境急情,往往承担全部交易税,而官府税吏为图省便,更多时候,只看税额,而不顾缴税人是谁。

另外,对于买地人而言,交易税虽高,却只有一次,只需持续耕作产出,短则年,长则八九年,便能回本。

土地本能传家,而随着这两年粮价的上涨,愿意在土地经营上投入的人就更多了。

另外,官府对于地方的管理,难以面面俱到,在土地交易上,也无法实现全面监管,因而难免私下交易,而地方土豪则帮忙隐匿土地,隐匿户口。

甚至还有……”

说到这儿,寇准停了下来,但见其表情,刘皇帝怒声道:“更何况,还有官绅勾结,巧取豪夺,这是你想说的吧!”

“陛下英明!”寇准躬下身体,郑重地说道。

“朕的英明,可真不想用在这些状况上!”刘皇帝冷冷道。

屁股要坐稳,态度要端正

“你反复提到华州当地、家乡下卦县如何如何,显然,对于当地的情况,你是了解颇深,也有过细致的走访调查吧!”稍微稳定情绪,恢复冷静之后,刘皇帝看着寇准,问道:“说说看,在你们华州,最积极行土地兼并的,都是哪些人?”

这却是要寇准指名道姓地继续出卖家乡“父老”了,不过,在此等事上,寇准显然没有太多的道德负担,否则也不会以华州为例,向刘皇帝点破。

斟酌了下,寇准禀道:“回陛下,华州当地固有的一些豪强郡望,部分小有职权的各级官吏,经商有成的商贾,还有便是退伍还乡的勋位,另外,州县两级官府经营的职田也在逐渐扩大……”

听寇准这么一说,刘皇帝倒也没有多少意外,甚至啧啧感叹道:“官、商、豪强,果然逃不开这三者啊!”

很快便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了,盯着寇准道:“你所言退伍勋位,指的可是朝廷安排在各地官府、乡里任职的退伍军官军吏?”

“是!”寇准颔首道。

刘皇帝闻言,愣了一会儿,然后哈哈大笑几声,言语中透着讥讽:“无用功!无用功啊!太想当然!太高看自己了!”

刘皇帝在那里说着胡话,让寇准及侍候在旁的嵒脱面面相觑,但二者心中谨慎等级却提到最高,刘皇帝虽然笑着,但看他那表情,可不像开心的样子。

要知道,当初刘皇帝把军中退役的那些低级军官、有功士卒,安插在乡里,就是为了通过这些人,去平衡原本的宗族豪强势力。

在早期的时候,这些有一定管理能力,对皇帝与军队感恩,对朝廷与国家高度认同的退役军人群体,确实在维护大汉统治上,起到了不小的积极作用。

那个时期,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存在,朝廷对于乡里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不论是收税还是征发劳役、兵役,都十分顺畅。

然而,时间在流逝,人也在不断改变,早先刘皇帝自认为的一招妙棋,也逐渐暴露出其弊端来。

那些被安插在乡里基层为吏的退役军人,大部分是被同化了的,与那些旧宗族、豪强勾结在一起,沆瀣一气,甚至是,直接替代他们,成为乡村里的土皇帝。

他们是见过大世面的,能够被安排为吏的,基本都是有军功的,身上带有勋位,并且,由于军人出身,作风往往强硬粗暴,控制欲强。

这些人的能量一爆发出来,对于地方基层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有一些胡作非为,也更属正常了,而地方官府能不能制?显然很难,军人这种群体,也是好抱团的,有这样一层身份在,身上便笼罩着光环,不是好欺负的。

事实上,关于退役军官军吏在地方上强凶霸道,作奸犯科,违法乱纪,早在乾祐时期,便已经初见矛头,那时,刘皇帝便十分愤怒,也用严厉手段处置了一批人。但是,对他们的任用于倚重,丝毫没有改变。

至少,由这些对国家高度认同的基层职吏,确实有助于刘皇帝的中央集权,有益于官府掌控地方。至少,在税收、徭役的收取上,确实便利许多。而不论对中央朝廷,还是对地方官府来说,这两点都是最重要的了。

过去,朝廷仰仗地方上豪强望族,除了实在无力管控之外,这方面,同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那些退伍军人出身的基层职吏,他们的发展趋势,刘皇帝实则是早有察觉的,他又不是蠢人,即便一时反应不过来,这几十年的时间,哪儿能没点认识,只是故作不知罢了。

然而,当寇准把这些刘皇帝有些刻意忽视的东西当面戳破时,刘皇帝这心里,自然是五味杂陈的。

刘皇帝究竟有多厌恶豪强?事实上,这还得看统治需要,根据国情局势来。大汉初建时,外有诸国割据,内则藩镇林立,中央权威薄弱,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地方豪强,刘皇帝怎能有好感,恨不能全部清除,将流失的治权通通收归朝廷官府。

但事物的发展是运动的,到开宝二十三年的今日,再提起豪强什么的,刘皇帝嘴里还是那般严厉,但心中早已妥协了。

如果是从他刘家江山的角度来看,这些豪强是有存在必要的,对统治者而言,那些黎民黔首,最好能永远束缚在土地之上,安心地做帝国的顺民,老实地被剥削。

即便刘皇帝一直坚的移民实边,也只是让那些草民换个地方开垦,顺便充实边关,巩固国防,维护大汉的统治。对于屁民,如果完全放开约束控制,那天下恐怕也是不会安定,社会治安也是会乱的。

实事求是地说,地方的土地兼并,对普通百姓的控制,对朝廷的统治是有一定益处的。很多朝廷无法做到的事情,恰恰是靠他们帮忙的。

两成的失地农民,多不多,以大汉如今近亿的人口来说,数量是挺多。但是,若没有这些人,大汉那么多权贵家族、官僚地主的地,谁来种,他们的他们的利益谁来满足,毕竟他们对大汉帝国统治维系作用才是最大的。

何况,这么多人的去处,也不都是沦为佃民、扈从、仆佣,也有经商、出海、移民屯边者。而以整个大汉来看,毕竟还剩下那么多自耕农,情况即便有恶化的趋势,但就目前来说,有多严峻,也需理性看待。

想通了这些,刘皇帝便考虑起寇准进谏的目的来了,恐怕不在移民实边的问题上。

脑中杂乱的思绪飘飞许久,刘皇帝再度恢复平静,瞥向寇准,道:“你向朕指出了这些问题,朕也接受了,但如何解决,你可有想法?”

闻问,寇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