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652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52节

 

“马将军,大军撤离之后,戍卒的管理,辽东的安危,可就托付于你了!”刘旸的轻笑道。

“马仁瑀听令!”说着,刘旸形容一肃,朗声道。

闻言,马仁瑀当即跪下,双手捧着那份文牒。刘旸则一板一眼地道:“制下,以马仁瑀为辽东巡检使,总领辽东诸军事!”

话不多,但份量极重,这算是把辽东的戍防以及六万大军都交到马仁瑀手上了。不提别的,就当下而言,边将之中,能手握六万军队的将领,恐怕只有辽东这一地,只有马仁瑀这一将了。

虽是形势使然,但可见其地位之高,权势之重。到如今,如巡抚使、安抚使、巡检使等临时差遣,一旦设立,往往意味着位高权重,而马仁瑀也是明白这一点的。

见马仁瑀一脸的肃重,刘旸又捧起金印,交付与他手,对他道:“马将军,你这个巡检使,可是陛下亲自点的将。陛下说了,马仁瑀忠勇,为人清正,器量恢弘,效力国家二十二载,兢兢业业,从无怨言,如今也历练出来了,可以担负重任,为将帅之典范!”

马仁瑀接过金印,方方正正的帅印,此时却仿佛有千钧之重,再闻刘旸之言,铁打的汉子,此时竟不禁有些泪目,眼眶通红地应道:“末将,拜谢陛下!”

“将军免礼,快快请起!”刘旸扶起马仁瑀。

二人落座,待马仁瑀激动的情绪有所缓解,刘旸方才说道:“收复辽东,将军当居首功!”

“殿下,末将实不敢当!若非殿下统帅,荣公指挥,三军将士用命,朝廷倾力支持,岂有如今?末将虽薄有功绩,实不足道!”马仁瑀谦虚道。

听其言,刘旸道:“将军方正,果然!”

看着他,刘旸开始进行嘱托:“辽东素为中国之地,华夏故土,虽多年沉沦于胡虏之手,但仍旧是大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收复辽东,则金瓯圆满无缺!

这山川河流,城池土地,都是将士们雪染沙场,百战所得。收复之战很辛苦,但守备更是重中之重。

如今东北,尚不安定,诸族异心,辽军残部也在苟延,因此,形势并不容乐观!我适才同宋使君商谈过,力求辽东快速恢复,重归汉统,这需要一个安定稳固的环境。

而这,就是将军所需要做的!北却契丹,南拒高丽,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啊!”

听刘旸这一番话,马仁瑀那刚毅的面容很是坚定,也放大话,许誓言,只是拱手,郑重道:“末将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将军久经沙场,又镇守关山十余载,必然堪当其任,陛下的眼光,是不会错的!”刘旸轻笑道。

说起来,马仁瑀也有好些年没有见过刘皇帝了,在驻守燕山的十来年里,只有两次回京戍职的经历。这么长时间过去,刘皇帝竟然还挂念着他,仍这般信任提拔,他是十分感动的。

“后日,我就要起行了,特命人准备了一场宴席,算是告别宴,行营将帅及留戍的将校都会受邀与宴,届时我也当宣布任命,也算为将军就任贺喜了!”刘旸笑眯眯地对马仁瑀道。

对此,马仁瑀面露感激,躬身行礼:“谢殿下!”

班师还朝

开宝八年冬11月17日,顶风冒寒,经过一段不怎么舒服的旅程,太子仪驾,终于回返抵至幽州。刘皇帝得知,特令内阁学士代表他,出城十里相迎。

虽已是深冬,天寒地冻,但作为幽燕地区的中心,幽州已然逐渐恢复活力,官道之上,来来往往,行旅很多,道左的驿站内,更是人烟鼎盛。

“恭迎殿下!”

“张学士免礼!天气如此寒冷,有劳亲迎,辛苦了!”对于刘皇帝身边这名新贵近臣,刘旸态度很温和,亲自下车接见。

“殿下不辞劳苦,躬亲视事于辽东,臣等敬服,今圆满而归,自当恭迎,况有陛下谕旨,臣登不敢怠慢!”张雍的态度,就更恭敬了。

虽然是种莫名的感觉,但刘旸感受到了,经过这场北伐的历练,这些臣工,对自己的态度,又添了几分敬重,不再只是因为太子这个身份了。

“张学士不必客气了!”刘旸笑了笑,目光落在张雍身边站着的那名华服少年身上,道:“十弟,你也来了?”

少年正是十皇子刘昭,俊秀的脸蛋被吹得红扑扑的,闻问,露出点矜持的笑容,应道:“张学士代表爹来,我代表娘来迎接二哥!”

闻之,刘旸的目光也不禁柔和起来,归心愈切,他可也听说皇后生病的事情。朝刘昭招招手,道:“外边天寒,上车来!”

“是!”刘昭有过少许的迟疑,还是上前了。

又瞧向张雍,刘旸语气严肃了些:“还烦劳张学士,立刻引我前去觐见陛下!”

“遵命!”张雍当即应道,虽然他有些安排,不过见太子意切,也就顺势应下。

宽阔舒适的车驾内,垫着软毯,生着暖炉,很是温暖,在这严寒的天气,也带给人一份舒适与安心。

刘旸轻轻靠坐着,越发带有一种威势,虽然北伐过程中少有上阵经历凶险,但有这近一年的磨砺,刘旸原本那种内敛性格中,似乎也带上了少许锐利。

可以说,如今的太子,方称得上一句,类父!

而大概是为刘旸威势所慑,上车之后,刘昭就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姿势端正,几乎贴着门帘,仿佛随时要逃下车一般,手指则轻轻地卷着袖角。

“十弟,坐这儿,离这么远做甚!”见状,刘旸拍拍身边的坐垫。

刘昭抬眼看了看一脸温和之态的刘旸,脸上露出明显的迟疑后,还是挪了挪屁股,靠近刘旸,然后低下头,也不说话。

“娘的身体如何了?”刘旸问。

“经太医诊治,疗养了这些时日,已然好多了!”刘昭小声应道。

“我这一年在外,醉心军政,母亲有疾,也未能亲侍汤药,今后也恐耽于国事,难得闲暇,还需你侍奉母亲膝下,代为尽孝啊!”刘旸有些感慨。

“嗯!我知道!”刘昭又抬眼看了看刘旸,点头应道。

刘昭闷着脑袋,张嘴也憋不出几个字,对此,刘旸也不禁有些无语,一时不知道说些什么。苦笑几许,刘旸道:“十弟,我们是嫡亲的兄弟,你也日渐成长,今后有什么事,径可找我!”

“是!”刘昭恭敬地应了声。

见其表现,刘旸终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分明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却如此生疏,两者之间仿佛隔着一重山一般。不得不说,由于早熟,过早地脱离学堂,参赞国政,刘旸与那些小年纪的弟弟们,都快有代沟了。

刘旸并不是个心如铁石的人,虽然被刘皇帝调教得越发理智干练,但他本性是宽仁的,内心柔软的,也重视亲情,但是,这太子之位坐得越久,很多东西,也就离他越来越远了。

……

幽州行宫内,刘皇帝是第一时间就接见了刘旸一行人,伴着大笑声,亲自将下拜的刘旸、赵匡胤、高怀德扶起:“你们若是再不回来,朕可要撂下你们,先行还京了!”

刘皇帝开了个玩笑,这当然是个玩笑,北边的事务,该安排的都安排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只需要下边的文武操持,而刘皇帝之所以还逗留在幽州,就是在等刘旸等人。

“在辽阳耽搁了一些时日,劳陛下久候!”刘旸一板一眼地表示道。

见着越发沉静的太子,刘皇帝有些满意,说道:“辽东事务,都安排好了?”

刘旸拱手:“臣返回之前,与辽东文武,都有做交待,有宋、马二文武,应当可稳辽东局势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