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583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83节

 

闻之,刘皇帝呵呵一笑:“我们是父子,可以实在些,宣慰司传扬的那些故事,不足全信,也不可全取。当年的做法,至今思来,我也觉得太过莽撞,许多事情做得不太妥当。若不是你祖父早有心整练龙栖军,在背后支持照拂,我呀,早就被不满的将士给驱逐了……”

听刘皇帝这么说,刘昉有点不敢相信:“以您的英明神武,难道还有人敢忤逆犯上?”

“我当年也不是神,太原王府一小儿罢了,谁能真当回事?”刘皇帝一脸的轻松:“骄兵难制,武夫当国,那时的军队,是怎样的状况,恐怕不是你所能体会的。有时间,你可以去问问孙立,当年他对我这个军使是什么态度与看法,他可是最有发言权的……”

啰嗦了一句,刘皇帝恢复严肃,直接对刘昉道:“你在龙捷军,也待得差不多了,可以回来了!”

“您要把我调离?”刘昉似乎有点不乐意。

“你有问题?”刘皇帝反问。

刘昉说:“儿如今,方同本队将士打成一片,官兵一体,就这般走了,心有不甘。”

闻之,刘皇帝又忍不住教训道:“堂堂的皇子、赵国公,难道你以为,我真的只是让你去当个小队长吗?”

刘昉有点不服气:“纵然要升职,我也宁愿马上挣功名!”

“那你就得从小卒做起!”刘皇帝顿时道:“不,哪怕禁军一兵一卒,也不是随随便便都能入选的!”

“哪怕从小卒做起,我也能入选!”刘昉道。

闻之,刘皇帝并不着恼,反而有点欣赏他这股子心气,不过却给了他一个你太年轻的表情。刘昉被看得有些不自在,气势也弱了下去。

“你再当个小队长,提升也不大了!”刘皇帝这么说道。

刘昉陷入了认真的思考,良久,拱手道:“那请您安排一个能够继续磨炼我的职位,哪怕去戍边,也无妨!”

“让你去戍边,我舍得,你娘舍得吗?”刘皇帝眼神朝内寝方向闪了下。

“好了!”刘皇帝摆摆手,强势道:“今岁我准备再度北巡,你接下来有两件事情要做。其一,到龙栖军,挂个都虞侯军职,我已经给刘光义打了招呼,你跟着他,好生学学,怎么做一个大军统领;其二,年纪也不小了,准备成亲!”

政事堂中的平衡

皇城,政事堂。

经过在二月发生新一轮的政局洗牌后,也正式成为大汉朝廷权威最重要的政治机构,忠实地履行着上承帝命、下达诸司的职责。

经过一轮调整,政事堂的权力是有所加强的,至少与从前相比,萦绕于其头上,那片名为刘承祐的阴影,淡化了一些。

可以说,以审驳、执行两项职能为主的政事堂,就是如今大汉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受到上下的瞩目。

新成立的内阁,虽然离皇帝更近,体现着皇帝的意志,作为帝国的大脑,把握军国大政的方向,地位可见一斑了。

然而,对于大汉朝廷那庞大的官僚系统而言,两者的权威也是不可相提并论。最主要的原因,直接管束着官僚,影响他们仕途的,就是政事堂。

而对于庞大的大汉帝国的中枢大脑,在国家政治保持清明,局势保持稳定,各项制度日趋完善,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则是不需过多的开动脑筋的。需要的,只是保持清醒,协助皇帝把握好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使大汉这艘巨轮稳稳航行,走得更安全,走得更远。

在这个基调下,政事堂的权威,自然得到了实质上的加强。朱元璋为什么要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就是因为中书省权力太重,中书省丞相权力太重,威胁到了皇权。

如今,大汉的政事堂,同样履行着这样的职能,掌握着统率诸部司衙以及天下道府州县。不同的,只是皇帝对待它的态度罢了。

刘皇帝权欲同样重,但他深彻地知道一点,那就是不可能凭皇帝一个人治天下,将天下权力聚于一人之手,同样是不健康,不合理的。

皇帝再勤政,也难以兼顾一切,即便能做到,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也是被累死。朱元璋这样的特例,则是不具代表性的,雍正倒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则是,刘皇帝也清楚地认识到,宰相制度是不可能真正被废除的,明朝后来不是同样出现了内阁这样的宰辅机构?

因此,刘皇帝没有在政事堂存在与否的问题上纠结,只是考虑制衡,皇权与相权,固然有冲突,但也是相互依存的。在大汉,相权来源于皇权,而刘皇帝则需要靠宰相们辅助他调理阴阳,治理天下。

并且,政事堂的权力确实得到了强化,但相权仍旧保持着分散的状态,三名主要宰相,相互制衡。

赵普既非开国功勋,又非名门贵族,连功名都没有,从一个小小的地方僚吏,成为如今的尚书仆射,论资历、人望,都是有所欠缺的。

在刘皇帝身边的几年,以及在西南的建树,只是给了他一个晋位宰相的资格。然而,上下不服他的人,不知凡己,想要坐稳位置都不容易,自然不敢恃权逞威了。

而他从受荐刘词开始,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方才走到这一步,自然会倍加珍惜,以求保有圣眷,施展抱负。

李业这个国舅呢,名声有点不好,朝廷上下怕他的人不少,难以齐人心,但放在尚书左丞的位置上,就是对赵普的一种制约。这个李国舅,可从来没有安分过。

至于宋琪,论根基底蕴,比赵普还要不如,他得以直接晋位宰臣,就真的只是起个辅助作用,专为做事了。

而三相之侧,另有财政、枢密二相,这一财一军,以作平衡。在刘皇帝的考虑中,这样的配置,将会持续很久,未来或许还会成为定制。

早年的事情,政事堂加平章事的相位,足有七人,但刘皇帝后来觉得太多,三人又太少,五人则正合适。

刘皇帝也是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尝试后,方才最终定下,求得个稳定合理。

还有一点则是,大汉的宰相们,不论哪一尊,都有地方的履历,有丰富的治政经验。包括李业,历任道州,也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才得入京,还在刑部当了几年差。没有这些前提,哪怕他是太后最疼爱的弟弟,刘皇帝也是不可能推他上位,晋升宰臣的。

枢密院的“专业性”虽然要强些,但石守信也完全不需要质疑他的资格,履历丰富,不管是在京治军,还是出征为帅,都有充足的经验,而治军,也是治政,从来都不只是带兵打仗。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是刘皇帝一直秉持的用人方针,这在如今的大汉,格外明显。

当然,在近几年,政事堂中,地位最高的却不是宰相们。不提刘皇帝的话,也只有太子刘旸了,他在这里,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与赵普等人处置国政,许多事情,他如今都可以直接做出指示了。必要的,则是定期向刘皇帝汇报,并接受考校。

宽大的公案后,刘旸正审阅着一份章程,是针对全国县令、尉治安功过令。对于治安维稳,大汉历来强调,这些年,各地官员也是十分重视,以致四海之内,匪盗禁绝,民不敢犯。

多年下来,也有不少官吏,因此而得到了颁赏升职。但是,过犹不及,为了升职进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些用法过度的情况,甚至有起反作用,造成逼良为盗的恶果,乃至枉法屈民。

御史冯柄在巡视州县时,发觉了这种情况,挑了几个案例,加以总结上告,立刻就引起了刘旸的重视。上报刘皇帝,于是得到诏命,对于所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