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页
如是种种,不知凡几,而且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一两次。
这让跟随方淮二人南下的众人都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怀疑汉王时不时换了个人。毕竟南下时汉王和王妃可都很好说话,从鹿城到花城这一路虽然走得慢,但也没这么娇气。
这样的汉王,让众人终于看出了几分京城传闻的影子,当真是骄纵跋扈不讲理。
对于这些议论,耳力上佳的方淮当然全都听见了。不过她倒也不以为意,更懒得解释,因为解释了就得继续解释她为什么会知道前路不顺?
方淮果断决定装聋作哑,顺便继续“作天作地”,带着队伍东拐西绕的往京城赶。如此走了半个多月,队伍里的人终于渐渐回过味来。他们除了偶尔途径大城会进城去采买补给,顺便稍作休整,从启程开始,路上几乎没有遇见过行人,只是队伍人多,才没显出路途孤寂来。
如此一来,倒有不少人猜到了方淮的心思,对她的埋怨顿时改成了钦佩。
盖因沿途进城补给这几回,众人也终于打听到了些花城之外的消息,这才知道原来那场地动生出的难民不仅影响了花城,疫病和动乱更是席卷了周围十数个州府,甚至附近就有乱民活动。可他们一次都没遇见,这自然不能归功于运气,那只能是因为汉王殿下的英明领道了。
原本不少人私下埋怨的队伍,一下子就归了心。可方淮一点也不在意,也没对众人的表现说些什么,她最近的心思都放在了小孩儿身上——小星星五个月了,长得越来越白嫩可爱,精力也比刚出生时好了不少。最近伸胳膊蹬腿不算,还喜欢往嘴里塞东西,据说是要长牙了。
照这赶路的速度,等她们磕磕绊绊回到京城,说不定小星星都会吃肉了!
养崽的第十六天
方淮所料一点不差。从发现小星星开始长牙, 她和曲葳便商量着给小孩儿添了辅食,比如水果泥和蛋黄之类。而等到她们历经波折赶回京城,整个夏天和秋天都过去了, 小孩儿也可以开始吃肉了——值得一提的是,直到这时南方的动乱也没平定, 军队的镇压都赶不上叛乱。
因此种种,方淮和曲葳回京时还以为会瞧见一派萧条。然而出乎两人意料的是,即便半壁江山都陷入了动乱,京城之中依旧歌舞升平, 仿佛与世隔绝一般。
对此, 两人的心情都相当复杂, 尤其是曲葳,总觉得眼前种种皆是亡国之兆。
不过无论如何,经过了大半年的奔波, 她们终于还是赶回了京城。而汉王归京一事, 也很快传遍了京城, 与百姓无关, 倒是在朝中引起了一阵风波。
有官员私下感叹:“汉王名声不佳,但观她这一两年来行事,也无甚出格之处。相反安河一战之后,苏定远等人对她还颇有讚誉……只可惜,她回来得也太迟了些。如今朝中势力都已经被瓜分,她这时回来,就算有军功傍身, 又还能顶什么事呢?”
有此感慨的不知这一人, 汉王若是早半年回来,不说争权夺势, 她自己的军功也足以令皇帝对她多加看重。可现在南方乱成一团,皇帝那里还有心思给小儿子庆功?
为此可惜的众人倒也不是对汉王有多看好,实在是皇子们一个不如一个,才将她显了出来。
方淮本人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她自觉摆烂得很彻底,也不觉得汉王本身值得什么期许。回京之后她倒是入宫见了皇帝一面,分别一年,对方倒像是老了十岁。
皇帝看着儿子丝毫未变的青涩面孔,拍拍她单薄的肩膀,却感叹道:“恆儿你这一去便是一年,变故颇多,你也做了父亲,终于还是长大了。”
方淮不知这话该怎么接,索性转了话头:“星星还小,今次便未带她入宫,下次再抱她来给父皇瞧瞧。”
皇帝闻言一愣,问道:“小孩儿取了名字,叫星星?”
提起女儿,方淮的表情肉眼可见柔和下来,笑道:“是,大名叫辰硕,小名叫星星。”
皇帝显然有认认真真读过书,当即便道:“健康美丽,德行上佳,这名字取得不错。”说完看方淮一眼,一脸看破的表情:“你肯定取不出这样的名字,是王妃取的吧?”
方淮听了扬唇一笑,丝毫没有感到羞耻,反而一派洋洋得意:“是啊,王妃博学,我不能及。”
皇帝见她这样,便无奈的摇摇头,很想叫她回去好好读些书,别把文盲当自豪。可话到嘴边又懒得提了,实在是九皇子前科太多,压根不是读书的料,说再多也是白费口舌。倒是领兵这方面,虽然也未听闻她亲上战场,但苏定远回来之后对她颇多讚誉。
一个将帅,能服众还□□,就是合格的。
皇帝想到此处,又想起澜城知州奏疏中为汉王请功所言种种,心念便是一动——南方的乱子让他夜不能寐,可朝中众人却无一人值得托付,之前的钦差除了添乱什么都没做好。可小儿子不仅能领兵,还有心安民,若是派她南下平叛,或许可行?
想到这里,皇帝便不由再深想了几分。他其实是很疼爱这个小儿子的,只不过他从前文不成武不就,江山自然不可托付。但若是历练一番,不像从前那般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