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慕林 > 第125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5节

 

子的只能把家当搬到地势相对高些的山坡上,还有一户实在没法子,哪怕明知道谢家老宅里有时疫,也不得不敲门求助,把家中行动不便的老人与两个年幼的孩子送进了谢家后宅中寄居。

谢慕林所住的梅庐,终究还是迎来了陌生的住客。

谢慕林对此没什么所谓,马路遥报上来时,她就立刻回信应允了。她相信自家老宅还算是坚固的,只要不是被泡在洪水里,应该不会倒墙塌屋,水泥可没那么脆弱。

可是,如果老天继续这样下雨,河水水位继续上涨,情况就没那么轻松了。如今湖阴县城里也好,谢家角中也罢,都已经出现了一种言论,担心八年前大水后的惨相,又要再度重临湖阴了,许多人都在不安。

杜家医馆的杜老大夫亲自拜见了县尊大人,拿出了一套时疫防治方案,请县尊提前在全县各地布置下去,以免大水过后,又发生一次时疫。县尊也不敢轻忽,已经派人往各乡镇传令去了。各种必须的药材、物资,也在缓慢调动中。

谢慕林此时也做不了什么,该收集的物资她都收集好了,家里也每日熬煮药茶,分发给谢家角上的所有人,尽量避免疫病的发生。她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了宗房与族人,让他们做好预防工作。更多的,她就无能为力了。

她仍旧每日与三弟谢徽之一同,参与着族里的巡视、清理工作。累是累一点,精神上还是很充实的,更有一种安全感。因为她现在确确切切地知道,自己所住的这个半岛地带,哪里不太安全,哪里又稳固无忧,哪里还需要提防,哪里事后必须要加固。

她如今每次出门,都着男装,也不是刻意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只是男装行动起来更方便些。族人渐渐习惯了她的打扮,又觉得她与兄弟行事利落,半点不娇气,是真的能帮得上忙,而非玩闹,对他们姐弟越发认同与赞赏了。

如今就算偶有外人来,听说谢家有女孩儿扮了男装,发表些不太赞同的意见时,谢氏族人也会主动替她辩解:“这有什么关系?咱们谢家即使是女子,也有为宗族出力的志气。男装自然是行动方便些,否则,穿着曳地长裙在风雨中来去,不嫌累赘么?只是为了做事便利罢了,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族里甚至有更多的女子学谢慕林,穿起了男装,当中有壮年妇人,也有未嫁的少女。反正谢家角如今正缺人手,一些粗重活计,也开始有壮妇参与其中了,穿着男装,自然行动比长裙更方便些。竟然还有妇人在穿过之后,察觉到了男装的好处,索性也每日穿着自家丈夫儿子的衣衫出门做事了。谢慕林有好几位堂姐妹、族姐妹,每日也会借了兄弟的衣裳来穿,哪怕是待在家里烧茶做饭,供辛苦劳作的族人们食用,行动也利落许多。

在谢家角,女子着男装,慢慢地形成了风潮。

灾后

进入十月下旬后,湖阴县的洪水终于退了。

这一场洪水没有八年前的严重,造成的灾难后果也更轻些。湖阴县上下官民都大大松了一口气,总算不用再抛家舍业地逃命了。家当虽然损失不小,但好歹家还在。本地天气,向来是入冬之后,雨水就会减少,估计到明年开春之前,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连绵大雨了,所有人总算有了喘息之机。

湖阴县城周边地区灾情不算严重,几个往年容易决堤的河段,都没有发生大问题。因为县尊大人在洪水来临之前,刚刚从谢家水泥作坊弄到了一批水泥,将几处年久失修最容易出事的堤坝匆匆加固整修过。虽说洪水过后,这才翻修的堤坝也快不行了,随时都有可能崩塌,但它们毕竟还没有塌,为堤坝附近的百姓与田地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明年开春之前,人们足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可以用来重建这些堤坝,将它们修理更坚固一些,就算再来几次洪水,也不愁它们会被破坏掉。

县尊大人清楚地意识到了,水泥这种东西有多大的用处和好处,而且成本又是这样的低廉……他立刻就决定了,要利用水泥把湖阴县境内的所有河堤都加固一遍,该修的路就修,该建的桥也可以建了,甚至是那些在洪水中倒塌的土屋草棚,也可以用水泥来翻建。这么便宜方便又坚固的材料,怎能不大用特用呢?

什么?产量太少?那就赶紧加大产量!

什么?原材料不足?那就去找原材料充足的地方!

什么?人手不够?灾后流离失所的人多了去了,趁着冬天农闲时分出外寻零工挣钱的贫民也到处可见,还怕什么人手不够呀?

至于配方的保密问题,县尊大人不是很重视。他也是正经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年纪不大,出身不错,见识还行。他知道这样用处颇广的建筑材料,是不应该作为一家一姓的秘方珍藏起来的。

谢谨华早从文氏与谢慕林这里得到了许可,也不打算严守水泥配方的秘密。他很大方地拿出了配方,献给县尊大人,成功地换取到了在县内几个有陶土、小煤矿、石膏等资源的地方建立自家水泥作坊的许可,捞到了最大的实惠。

至于水泥配方的来历,他也照着事先跟三房商量好的说辞,告诉县尊大人:“是一位姓王的老工匠,在北地边镇军中做事,做了几十年,临到老了,想回江南老家养老。谁知他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却发现族人不知迁移去了何处,家人离散,已经找不到了。他自己在路上又感染了风寒,在客栈中病重难起,差点儿被赶出来。我们族里一位长辈偶尔路过,见状可怜他,就替他请了大夫,又给他寻了落脚之处。可惜他病得太重,医治已经来不及了。不过他感激我族中长辈的恩惠,特地将一本记载了毕生技艺心血的笔记送给了我族长辈。他死后,我们谢家族人替他办了后事,笔记就收起来了。过了几年,有人无意中翻看他留下的笔记时,才知道,他在边镇学会了水泥配方后,又根据江南水土,改了原有的配方,弄出了另外几个水泥配方来,想着能回馈家乡。如今他所研制的水泥配方为江南百姓免受水灾之苦出了力,也算是全了他的心愿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感人,又说明了谢氏族人的善心与无私,从头到尾没跟在北平为官的谢璞扯上关系,也避免了某些牵扯。湖阴县的县尊大人并不关心死去的王老工匠是什么身份来历,他只是跟身边的一同感叹了一番好人有好报,以及王老匠人对故乡的深情,然后就直接把配方带走了。

根本不向谢谨华追问其中细节,反正不是偷用了边镇军中的秘方就行。

谢谨华心情轻松地回到了谢家角,回家见过老娘后,便立刻前往三房,向文氏汇报了自己县衙之行的收获。

文氏顿时松了口气:“这样就好,往后产水泥的作坊多了,别人也不必只盯着我们谢氏一家。水泥的出处换了说法,老爷在北平也不用担心会受到燕王府的猜疑了。”

至于传闻中的那位王老工匠……找不找得到,又有什么要紧呢?反正死无对证。谢氏宗族平日里一向乐善好施,一年到头也会帮着个贫苦老人或无家可归者办后事,几十年下来都超过百人了。县尊大人都没兴趣追查,谁还有闲心一个一个去挖坟不成?

谢谨华心情也不错,他问文氏:“婶娘,如今大水退去,族里家家都得以保全,产业损失也不大,再加上因为水泥从县尊大人那里得了几个好处,我们是不是应该庆贺一番?”

他本人是很想庆贺一下的。跟八年前不一样,他在这次洪水中,几乎没有受损失,就连病弱的老娘,也因为家人照顾得当,没有病情加重,只是妻子小小地感染了几日风寒,也早就痊愈了。他如今收获比损失更多,很想要高兴一番。

然而文氏告诉他:“如今族中家家户户都累坏了,还有几位老人生了病,哪里有心情想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