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845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45节

 

从皇帝到官僚,往往只看得到城市的繁荣,却总是忽略农民的贫苦,并且也习惯了向他们索取,当然用压榨要更合适些。

而过去的这些年,城镇士民,之所以能过得那般滋润,也是建立在朝廷想方设法提供充足的价格低廉物资的基础上。

此前,朝廷痛下决心,推动物价上涨,也是因为终于发觉了其中的问题,感受到了供养那么多城镇居民的压力,通过此法,施恩农民,缓解过去大造铜钱带来的币值问题,同时也有赶人的想法在里边。

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中讨生活的平民而言,生活成本提高,生计艰难,待不下去,回农村便成了一条出路。

在朝廷的勉力维持下,轰轰烈烈的价格闯关,基本算是成功了,但是时间尚短,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

不过,有些问题,已然显露出来了。就眼下看来,赶人的目的并未达成,以东京为例,生活成本的提高给绝大多数士民带来的生计上的难题,但是,因此而逃离京城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对于在城市中待久了的人,想要让他们重回乡里,从地里刨食,显然也不那么容易。且不论如何,在城市中,机会更多,赚钱更多,也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物价的提高,也只是生活水平下降罢了,而城市的繁荣,也不是乡野农间能够比拟的,这种差距,也能让许多人忍受城市中的贫苦。

而大汉百姓们的忍耐能力,从来都是惊人的,不只是农民,城市中的那些士民、商贾及手工业者,也是如此。

但是,生活的压力,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问题,过去的几个月间,各地城市的治安情况明显下降了,犯罪活动明显增多,就是东京城,也屡发恶性案件,开封府的差役判官们,都陷入了一片忙碌之中。

同时,此前太子刘旸巡视时察觉到的贫民坊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加剧了。开封府尹刘继昌花了些力气整治,但效果十分微弱,并且,随着治安问题频发,他的精力也被转移了。

过去的几个月,开封府受到的弹劾与责难,也增多了,刘继昌一度压力巨大的。所幸,由他倡议并实施的开封府“惠农新政”,终于推行开来。

这与朝廷目前重点关注的“三农”问题十分契合,而由开封府拨款,再加上东京“名流贤达”们踊跃捐资,足足筹集近三百万贯钱,用以给开封府辖下诸县的农民农业进行补助,同时修路、通渠、铺桥、建水库,也暂时分流了一批城市劳力。

有这项功绩打底,朝廷中给刘继昌站台的人也就多了,从太子到政事堂的大佬们,对开封府的表现,都挺满意,再加上刘继昌的身份在那儿,他这个开封府尹的位置,坐的还算稳。

历来,首善之区的主官都不好做,但刘继昌自觉,他这个开封府尹,是历任之中最难做的,遇到的问题也最多。几十年发展积累下的矛盾,似乎都在他的任上,慢慢爆发出来了。

凡事矫枉忌讳过正,但在事实的处置上,往往都是过正的,因为只有过正了,效果才能显著。在朝廷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农民问题,施政重心转移到发展农业生产,缓解城市与农民供应需求矛盾之后,朝廷之中,又不可避免抬头一种声音。

有不少官员,陆续上奏,希望朝廷能打压商业贸易,让朝廷回到“重农抑商”的正道上来。对于这种因噎废食,想开历史倒车的行为,中枢自然是要打压的。

无商不活的道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然得到了充分验证,而商税的大笔进项,也足以坚定朝中权臣们的意志。

重农是根本的,但兴商也是必要的,这也是基本国策。然而,里里外外的杂音,来自各方面不那么良好的情况,也让朝廷纷扰不断。

为此,在七月份,赵王刘昉携平叛功将还朝,进行榆林平叛总结,做完定论之后,太子刘旸便召集群臣,就农与商的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以此统一思想,坚定农商并重的基本国策。

治国就是这样,矛盾不断,问题丛生,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庞大的帝国,问题就更多了,但不论如何,大局还是在掌控中的,帝国的基本统治依旧是稳固的。

契丹政变

和东京城中相似,汉宫之中也是喜悦一片,各处张灯结彩,显得隆重无比,显然,今年中秋,是要好好庆祝一番,刘皇帝也打算与民同乐。

崇政殿的情况也是一样,完全融入在宫廷内外的氛围之中。殿内,刘皇帝盘腿坐在御案后,天气渐凉了,身上穿着一件看起来未加任何修饰的袍服,精神看起来很好,脸上带着笑意。

御前侍候着几人,太子刘旸,武德使李崇矩,皇城使王继恩以及理藩使萧思温。

自从榆林叛乱平定后,在关内坐镇半年多的李崇矩,也终于回到东京,复命述职。在关内的那段时间,李崇矩实际上干着坐镇后方的差事,为榆林平叛保驾护航,当然,过程中杀得是人头滚滚,也让很多人,见识到了老郡公的狠辣,事实上,当武德使的,又岂有真正的善人。

李崇矩在关内,究竟抓了多少人,又杀了多少人,有罪者几人,冤屈者又有几人,恐怕连武德司自己都难清楚,非常之时,大局为重,也顾不得那许多。

当然,李崇矩本质上并不是那种纯粹的鹰犬式人物,事照做,人照杀,但完之后,难免道德负担沉重,而过去的一年岁月,也实在辛苦,因此老郡公给人的感觉,也越发苍老迟暮了,不复当初的矍铄。

“差事办得不错,漠北如今的状况,才像样嘛,甚合我意!”高高在上,刘皇帝放下手中的奏报,看着萧思温,笑眯眯地道。

见刘皇帝心情不错,在场众人也觉轻松不少,被点到的萧思温,更是顾不得年迈,老腰躬下九十度,谦虚道:“陛下,臣实不敢居功,漠北之变,终究是武德、皇城两司探事能吏的辛苦功劳,臣实不敢僭领!”

“哎!萧卿谦虚了!”听其言,刘皇帝顿时摆摆手,道:“若无你居中协调,岂有如此效果!你的几封书信,或许比下边人奔波数月还有用!”

“陛下谬赞了!”萧思温还是低调着,不敢与人争功的样子。

“二司探事,此番也颇尽力,有功之人,厚赏之!”刘皇帝又朝李崇矩以及王继恩道。

“谢陛下!”二人齐齐应道。

前不久,在大汉有司的多方串连挑动下,充分发挥了搅屎棍一般的作用,在漠北契丹内部的的掀起了一起政变。这是一场以契丹宗室、贵族为主,发起的对汉族掌权大臣的反攻倒算,当然,主要就是针对以二韩为主的两大家族,事实上,这就是一场夺权行动。

在发动政变的那些契丹贵族来说,这是拨乱反正,还政于君,同时,他们也不怕引起国家的动乱危亡,毕竟得到了大汉的许诺与支持。

虽然不满韩德让等汉臣掌权,但他们对韩德让的一些政策,尤其是缓和与大汉关系的想法还是比较认同的,至少就过去十多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背靠大汉,他们这些贵族才能活得更滋润。如今不比当年了,一味地沉浸在过去,也于国于民都非好事。

“耶律末只,耶律普宁,这二者,都是契丹宗室吧!”刘皇帝问道。

李崇矩操着一口苍老的声音,答道:“回陛下,正是,耶律末只为枢密副使,有干才,平叛抚民有功,协助耶律休哥主持漠北军事。

耶律普宁为宣徽使,此前从讨室韦,功劳甚大,颇受亲重……契丹此番政变,若无这二者出力,未必能成!”

“那耶律休哥呢?就没有镇压?”刘皇帝有些好奇道。

李崇矩摇摇头,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