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841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41节

 

“根据财政司的初步统计,从去岁冬正式发兵平叛始,各项开支在2300余万贯,粮草损费在五百三十余万石,其中逾六成消耗在转运途中。若是加上各项善后开支,数额还将加大……”

“这么多!”刘皇帝有些惊讶:“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榆林之乱,朝廷平定所费,有一年三成的财税!”

有那么刹那,刘皇帝都以为这是在北伐了。见刘皇帝面露怀疑,刘旸道:“这些年,大汉铜钱价值一直在贬值,另外便是,此番平叛,各种非战之损耗,实在太多了,还有不少浪费,再加上一些额外支出,堆积下来,便是巨大代价……”

“这打仗,果然打的就是钱粮啊!”刘皇帝琢磨了下,吩咐道:“接下来,就好生休养恢复吧!”

同时,心中不免嘀咕,都说国家富强,肉眼可见,大汉民丰国富也是事实,这怎么有种,越有钱,越打不起仗的感觉了。当年,两度北伐之际,动辄几十万兵马,数百万劳役,都能坚持,如今,平定区区一个榆林,竟让刘皇帝有种肉痛之感……

“对了,今日收到安西来报,六弟上奏说,他西域休整已近一年,兵马、钱粮已足,准备在今秋再启征伐,继续进攻黑汗!”刘旸表情严肃,又说一事。

“哦?”刘皇帝来了兴致:“刘旻又将有动作了?”

眉毛都带着少许的雀跃,但见刘旸那一脸严肃的表情,刘皇帝收敛起笑容,问道:“你是什么意见?”

刘旸叹了口气,道:“六弟说,这一年来,黑汗人骚扰不断,对天山汉土仍旧不甘心失败,同时在其腹地也在征兵武装,蠢蠢欲动。

六弟认为,需要主动出击,以攻为守。儿想来,对敌情况,恐怕没有比六弟他们更熟悉的,既然作此判断,还是当予以支持。

所幸,经过近一年的屯田休养,安西能够动用的实力大大增强,朝廷的负担,也相应减少,打一仗,应当不成问题。”

对刘旸的态度,刘皇帝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十分满意,点着头,说道:“不愧是我的种,不破黑汗终不还啊……”

“告诉刘旻,放手去干,不过得小心于阗,这个小国,滑得很,需要戒备!”

“六弟打算让于阗国也发兵,随军一起出征,弱其国内力量,以免差池……”

放手

沿着殿宇下的阴影散步,父子俩之间总是这样,气氛总能显得融洽。闲谈间,刘皇帝又想起一事,问道:“韩德让其人,你也接触过了,以为如何?”

刘旸稍微想了想,平静地道来:“确有才具,漠北契丹这些年的情况,并不良好,以汉臣的身份,周旋于那些契丹上层贵族之间,维持其势,非常人所能做到。

只是,才归才,贤归贤,却无用于朝廷。此人入契丹久矣,早不以国人自居,即便才干卓越,也不觉得可惜!”

“你不是也向来重视人才,此番竟能如此淡定,看得如此之开,就不想把他收入觳中?”刘皇帝笑道。

“儿更加看重忠于大汉,与朝廷一条心的人才!”刘旸这么答道,而后看着刘皇帝,好奇道:“爹似乎对这韩德让另眼相看?”

闻问,刘皇帝脸上浮现出少许的纠结,缓缓道:“不论如何,契丹愿意称臣,对大汉而言,都是一件好事,总是利大于弊。

唯一的问题是,今后对契丹,对漠北的政策,当遵循何等原则。也不瞒你说,我此前始终针对契丹,甚至想要彻底族灭之,原因有二。

一是两国攻伐多年,数十年血海深仇,是难以化解的。二则是北方草原,历来是中原大患,如今朝廷统一强大,草原衰弱,自不足为道,然不可不虑将来。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我也逐渐想通了,即便灭了契丹,如若不能在草原上建立一套长治久安的治理之策,终有一日,会冒出个别的族群,别的实力,他们同样会是中原大患。

而这些年,漠北契丹的变化,我也是听在耳中,看在眼里,比起那些野蛮当先、完全不开化的胡部,经过汉化,吸收过中原文化的契丹,更加理性,更懂利弊,也更容易控制。

然而,又同样忧虑,其以此为基,发展壮大,几十年前,他们已经走过那样一条道路,并且很成功。而纵观青史,草原民族与中国文化制度相结合之时,所能爆发出的力量是恐怖的。

时下,契丹确实衰落了,他们的上层也在不断腐败化,但是只有以漠北为基,未必没有再度崛起的一日。

不是我高看韩德让,但一个有着出色内政外交能力的汉臣,与契丹结合起来,未来究竟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又会给大汉造成什么影响,我不知道,也不愿去赌……”

听刘皇帝说完这么一番话,刘旸垂头认真思量了好一会儿,抬眼道:“这便是您扣留韩德让在京的原因?只是,是不是过于高看此人了?”

刘皇帝抬指,说道:“我只知道,对大汉来说,没有韩德让的漠北契丹,对大汉更为有利,更加无害!”

“可知,来使求和,是韩德让一派契丹上层力主决策,若没有韩德让的压制,漠北契丹那些人,未必乐意向大汉臣服!”刘旸说道:“甚至可能,反使那些反汉势力抬头,增加北边滋扰隐患!”

“有的时候,隐藏在水面下的威胁,比摆在明面上的祸患更加危险,也更加难测!”刘皇帝悠悠道:“大汉对漠北契丹的封锁,已经持续十余年,这就像一道道枷锁,牢牢地束缚着他们。一旦同意所请,两国交好,解除了漠北契丹身上的枷锁,又有韩德让这样的人掌权,在将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实在难测!”

见刘皇帝竟然陷入这样的纠结,刘旸有些讶异了,按捺住心头的少许异样,小心地打量了刘皇帝两眼,方才轻笑着道:“请恕儿直言,您似乎有些过虑……”

“哦?”闻言,刘皇帝偏头,认真地看着刘旸,问:“你有什么看法?”

刘旸说道:“您的远虑令人敬佩,但未来不成定数,总是难料,过于纠结,只会让自己患得患失!”

“你觉得我现在是患得患失?”刘皇帝眉头微微耸,似乎有些不悦。

刘旸低下了头,平静地应道:“且,以儿之见,不论形势如何发展,只要大汉保持强盛,那么不论契丹如何发展变化,都难以对大汉构成威胁。倘若大汉本身出了问题,没有契丹,也会有其他麻烦降临……”

听刘旸这么说,刘皇帝突然有些恍惚,喃喃道:“我这是怎么了?这番论调,我当年似乎说过……”

沉吟片刻,刘皇帝突然苦笑着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看来我真的是老了,这脑子也有些不够用了!”

“您只是为江山社稷,思虑过甚!”见刘皇帝竟面露萧索,刘旸赶忙道:“何况,您的考虑不无道理。您此前所提,不只要漠北契丹名义上的臣服,朝廷还要对契丹形成实质的影响控制,这才是朝廷接下来对契丹政策的重点!”

“说说看!”刘皇帝抬手示意了下。

刘旸想了想,道:“近来,儿也在多方咨询契丹事务,有些心得。儿以为,过去的这些年,尤其是近五年,朝廷的做法是可取的,一面严厉封锁控制,又给民间贸易往来放开一道口子。

而通过贸易,攫取漠北的财富,增强他们对中原的依赖,同时籍此培养了一批亲近朝廷的契丹上层贵族,毕竟他们在与大汉的交流中得到了好处。

只要这么一批势力,能够掌权,朝廷也支持他们的权势地位,那么他们就是朝廷控制漠北最好用的爪牙。而朝廷付出的,只是一些钱财物资罢了,同时,通过贸易,大汉也能从中得到一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