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830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30节

 

当然,刘皇帝任人唯亲,也是基于其才干的,刘继昌的履历,同样丰富,从知县做起,当过知州,任过襄阳府,在调任开封府之前,职位是湖广转运使,如今,履任才一年。

富丽堂皇的宴客厅内,人声鼎沸,觥筹交错,一副歌舞升平的景象。作为宴会的中心,刘继昌安然在座,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各色宾客的逢迎与吹捧。

刘继昌卖相极佳,是个中年美男,显得风度翩翩,也颇具威严。由于纳妾的缘故,穿着很喜庆,几绺长须打理得非常精致,推杯换盏间,脸上始终挂着点矜持的笑容。

若仅为纳妾,倒不至于搞得这么铺张,这只是一个聚会由头罢了。应邀而来的宾客,除了亲朋好友之之外,更多的是权贵同僚以及京内贤达,都是上层社会名流,这些人,需要有一个交际交流的机会。

刘继昌在开封府任上,显然也是想要有所成就的,这就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他做不到赵匡义那样勤奋,也无法像吕端那样沉稳持重,只能从其他方面动心思了。

开封府这种万众瞩目的职位,想要做出成绩,不是仅依靠身份就能无往而不利的。不过,皇叔滦国公慕容彦超当初的政绩,倒给了他一个参考,慕容彦超是建筑狂魔,那他也需要一个切入点。想要成事,无外乎权钱二字,而在这些宾客之中,就有不少人能在这两方面提供臂助。

应酬期间,仆人匆匆忙忙赶来,冲刘继昌耳语一番,一直关注着刘继昌的人,很快就发现了,府尹的脸色间闪过意外,并很快变得严肃。

突兀地起身,拱手抱拳,简短地抱歉过后,不顾其他人好奇的目光,转身离席。而在泰和楼内的一间雅室内,刘旸已然等候了一会儿了。

惠民新政

前一刻还众星捧月的刘继昌,后一刻便收敛起了所有威严气度,甚至有几分忐忑。见到刘旸,趋步上前,恭拜道:“殿下驾临,未及远迎,还乞恕罪。”

刘旸下意识地朝外瞥了眼,刘继昌离席之后,已然安静了许多。看着他,刘旸轻笑道:“听说你喜结新欢,如此良缘喜事,特地过来讨杯酒水吃,沾沾喜气。只是我不请自来,还需你这主人见谅!”

这话茬可有些不对劲,刘继昌心头一紧,赶忙谦卑道:“殿下言重了。殿下能来,臣只感荣幸,只是臣这点俗情琐事,实在上不得台面,岂敢打扰殿下。”

“这泰和楼的宴会场,也上不得台面,是不够敞亮,还是不够浮华啊?”刘旸反问道。

要知道,当年刘旸纳萧绰时,都没有大操大办,甚至没有举行像样的宴会,只是简简单单地进行了一场礼仪流程,如此而已。因此,看刘继昌纳个妾,都搞出这么大的声势,刘旸心头怎能没有想法。

刘继昌并没有喝醉,也听懂了话音,有些急切地拱手道:“臣有罪!”

和刘皇帝一样,刘旸也不喜欢臣下动不动就请罪,刘皇帝是觉得虚伪,刘旸则认为这是遇事逃避、推搪责任的表现,于事无补。

“别忙着请罪!”刘旸手用力地一挥,眉头也微微蹙起,道:“我只是好奇,堂堂的开封府尹、徐王世子,满朝关注,举城瞩目,纳一妾室,需要如此张扬,恨不得阖城士民都知晓。朝仪何在?体统何在?”

听到这话,刘继昌有些站不住了,麻利地跪倒:“臣思虑欠妥,举措孟浪,有失官体,还请殿下宽宥。臣这便吩咐下去,将酒宴撤了!”

“已经搞出这么大场面,还要再添几分非议吗?”刘旸问道。

刘继昌不是不明白其中道理,只是表明一个态度罢了,因此低头道:“臣听殿下吩咐。”

刘旸默默地看了会儿刘继昌,再度出声:“起来吧!”

“谢殿下!”刘继昌不由松了口气。

“赴宴的,都有哪些人?”

“除了一些亲朋同僚,余者都是东京显贵贤达!”刘继昌老实答道,观察了下刘旸表情,见他脸色有所和缓,又小心地说道:

“殿下容禀,臣设此宴,却也非单纯虚荣作祟,为了收受贺礼,听堂间那些人恭维夸赞,而是另有苦衷。”

听刘继昌这么说,刘旸眉毛上挑,直勾勾地盯着他:“哦?我倒想听听,这其中还有什么隐情。”

能够感受到太子那带有怀疑的态度,刘继昌不由屏气凝神,话已然说出口,自然要把它圆过去。

稍微组织了下语言,刘继昌拱手道:“殿下,臣履任开封府,业已一年,居其任,虽无大过,于国于民,也无建树,每每思之,颇感惭愧。

臣不敢以殚精竭虑自称,却也不乏思虑,臣近来与幕僚佐商讨,听取群议,下定决心,要为开封治下百姓,做些力所能及之事,略尽职责,以报陛下赏拔之恩。”

听刘继昌这兜圈子的话,刘旸虽然未感不耐烦,但眉头却是高高蹙起:“你所想到力所能及之事,就是今日之事?”

刘继昌连连摇头,道:“臣察治下,东京城内,自是繁荣昌盛,然开封所辖,除东京城之外,尚有其余一十五县,近二十万户百姓。

此前官府为政,对这些县镇黎民,多有忽视,其虽地处京畿腹地,沐浴京师荣光,比起京内百姓,却未享受多少实惠。

甚至于,为供馈京城,多有负担,村野之间,也不乏穷困潦倒者。因此,臣不自量力,欲对这些治下之民,行恩施惠,以作补偿。

臣有意,在开封府下诸县,再兴土木,扩宽道路,修建水库,疏通沟渠。去岁,田亩减产,小农小民,生计多艰,臣也打算对他们进行相应补助……”

一边叙说着,一边观察着刘旸的表情,见他若有所思,刘继昌心下微定,言语也越发流畅,继续道:“欲行惠民新政,首在财政。”

刘旸打断他:“想法是好的,但此事与今日泰和楼的场面有何干连?若论财政之宽裕,天下道州府,有多少地方比得过开封府?”

刘继昌道:“殿下所言甚是,开封各项财税,始终在天下前列,然每年所耗所费,固定支出,也相当庞大。臣计划于新政上先投入两百万贯,其半由府库出资,另外一半则考虑筹谋善款。

当年,滦国公修开封时,因款项不足,特邀京内贤达,出粮出钱,今日,臣行惠民之策,只是效仿罢了……”

说到这儿,刘继昌就停住了,静静地等着太子的反应。而此时的刘旸,似乎也被刘继昌说服了,思吟几许,语气温和了许多:“是这样?”

“臣岂敢欺瞒殿下,关于新政计划,府中商讨制定,已成条文,记录齐备,随时可供查验!”刘继昌自信道。

“倘若如此,这倒是一项善政,国以民为根本,民以农为生计,在这方面,多施恩惠,是应该的!”刘旸终于认可道。

“不过,当年慕容皇叔祖筹集建城公款,可是威逼利诱,也许诺了不少好处。你如今,又打算拿出什么条件,否则,外面那些‘贤达’岂能心甘情愿,捐资献款?”刘旸问道。

“回殿下,唯有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再者,此事本为善行义举,他们也不敢索求过多。”刘继昌道。

刘旸当即追问道:“可得财政司支持?”

“这……”刘继昌:“尚无。”

“涉及税收的问题,当取得财政司认可,方可成行!”刘旸直接道,如今,朝廷对商税是越发重视了。

显然,开封府作为权力极大的府治,具备特殊政治地位,但同样的,头上一大堆婆婆妈妈管着,倒也没有那么多的自由,毕竟就在中枢眼皮子底下。

对此,刘继昌点头道:“臣明白!”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