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792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92节

 

而有这两司的参与,就意味着事情的重大,案件发展的不可控,也让许多人再度提起了对“特务政治”的警惕与恐惧。

为了顾忌影响,也为避免一些祸端,皇城、武德这两司,其权势始终被刘皇帝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些年,也很少干涉到朝廷司法,至少在明面上,除非是威胁到皇权、威胁到帝国的重大案件,他们是没有批捕、审讯之权的。

但这一回,就显得有些不知收敛了,哪怕拿着刘皇帝给的“尚方宝剑”,这也是让大臣们尤其忌惮。

其中,表现最积极的,毫无疑问,是武德使王寅武。他本就不在意在朝中的风评,也不顾忌那些朝臣的嫉恨,因此,在对卢多逊党羽的清算中,他是把武德司全部的能力都发挥出来了。

当初与卢多逊关系有多亲密,背反起来,就有多狠。毕竟,卢多逊下狱之后,满朝之中,最恐惧的,就是王寅武了,其他人或许难明背后的曲折,他可知道卢多逊倒台的根本原因,因此,焉能不卖力,他必须不惜一切,向刘皇帝表明忠心能力,以保住项上人头,保住手中的权力富贵。

“卢案”的影响,也显然不只局限于涉案官员,或许卢多逊刚刚下狱时,喜悦好奇者居多,甚至有不少跟着落尽下石,痛打落水狗。

但是,随着影响发酵,牵连的深广,随着一位位官员,一个个同僚,被刑部抑或武德司的人带走,那种幸灾乐祸、隔岸观火的心理也渐渐消失了,剩下的,大抵只有小心畏惧,生怕牵连到自己。

因此,在“卢案”轰轰烈烈的调查过程中,大汉的官僚们,都前所未有的安分守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谁都看出来了,刘皇帝这次是来真的。

甚至于,对家族子弟包括仆人,都极其严厉地约束,毕竟,治家不严、纵容是非,也是足以批捕侦讯的理由。

初期,还有不少人进谏发言,后来,满朝寂然,大部分人,话都不敢乱说了,只是默默尽着职守,期待着没有厄运与麻烦加身,每日能够安然回府,就能庆幸了,庆幸熬过了一天。

平日里的交际串门,也大幅度减少,官僚之间的聚会,在这两月间几乎绝迹,东京城内的花街柳巷,勾栏画舫,少了一大批客源。

朝廷上下,从未如此清明过,清正之风,也着实有许多年没让人感受这般深刻了……

在七月的时候,眼瞧着株连压也压不住地扩大,被拿下的官员越来越多,对人心惶惶的现状感到忧虑的太子刘旸再度向刘皇帝建议,希望能稍加限制,不要无限度地牵连。

对此,父子俩又展开了一番谈话,刘皇帝的态度很坚定,立场很鲜明。在刘皇帝看来,那并不是株连,而是清创,是大汉吏治的又一次整风。

即便没有卢多逊,刘皇帝也会另找由头,进行一番整治,把他看不顺眼,把那些不好的风气,把朝廷中氤氲的腐朽堕落气息驱散一下。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大汉朝廷的一次考验,是对大汉官僚们的一次考核,大汉帝国从成立开始,逐步发展到如今的庞然大物,一路经历了多少风雨曲折,冲破了多少艰难险阻,还没有那么脆弱,不至于一点波折都经受不起。

不过整治一批官僚罢了,能是什么大事?帝国还能乱了?那些心怀顾虑、怕这怕那的人,要么是心虚,要么就是居心不良……

刘皇帝一番话,让刘旸哑口无言,这话里的指责意味有些浓重,同时,他心里也清楚,有刘皇帝在的大汉帝国,是真不怕什么风雨波澜的。

不过,大概是考虑到刘旸的感受,为免把他打击过深了,刘皇帝还是留了些余地,勉强答应少杀一些人。

但是,之后发生的事,让刘皇帝颇为恼怒。得知刘旸向刘皇帝请命的事情,朝廷中有不少官员,都在赞扬太子仁德,相反,老皇帝则威严可怖。

这样的传言,哪怕只是一些愚夫蠢货不动脑子的蠢话,也逃不过有心人的耳目,也自然而然地上达天听。

对于这样的反应,刘皇帝的心里怎能没点想法,也不由得去想,太子刘旸那般积极为臣下说情,究竟是为了朝廷的稳定,还是为了收买人心。若是官僚们都因为畏惧刘皇帝,疏远他,而选择去亲近太子,那还得了?

当然,恼怒归恼怒,刘皇帝也还不至于以此去责难刘旸。但是,紧跟着,就有几名官员被抓起来,罪名与“卢案”无关,因为莠言乱政。

同时,刘皇帝又专门下了一道诏令,着有司加大调查力度,同时,让吏部对以往官员任免进行核查,如有贪污腐败抑或逾制违法,一律拿下严惩。

并且,让太子刘旸亲自去做……

不得不说,哪怕刘旸这种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哪怕刘皇帝是全心全意扶持他、培养他,但那储君的地位,也难说究竟稳固不稳固。

刘皇帝的心思是一方面,太子如何做又是另外一方面。

海外扩张

八月秋高,值得欣喜的是,大汉又迎来一次大丰收,各州百姓欢欣鼓舞,喜迎丰收,哪怕是在开宝盛世的当下,对于黎民黔首而言,也再没有比田亩丰收更值得喜悦的。哪怕身处东京城内,都仿佛能嗅到那溢散于空气中的稻香,那代表着饱腹,代表着希望。

琼林苑,金明池岸,刘皇帝拄着一根竹节,慢悠悠地信步于萧疏泛黄的草坪上,空气中弥漫着的桂花香气,分外醉人,秋高气爽,湖畔风光,实令人心旷神怡。

金明池内,仍旧停泊着十几艘战舰,这是常驻东京的水师,自然比不得大汉海军中的巨舰、大船,不过级别却不低,毕竟,在大汉水师中所有指挥使以上军官的升迁,都需要到京中受训,受训的地点就是这金明池水军,虽然有些不合理,但从政治上考量,就产生了这样的规定。

朝廷要保证对海军的控制与影响,在金明池上自然起不到多少训练作用,毕竟大汉的海军已经完成了从内河水师到海军的蜕变,因此,更多的,还是进行“政治审查”以及忠君爱国教育。

如今的大汉水军,基本自成系统,主力舰船基本的停住在河南、江南、福建、广东的几大军港了,再包括高丽、流求、安南,由七支大小舰队构成。

其中,在官兵的招募选拔、培养训练,也有极大的自主性,这些年,水军或者说海军的发展,也始终呈现一种昂扬向上的趋势,哪怕在兵制变革中,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海军是进攻型兵种,朝廷养着如此规模的一支专业海军,自然不只是为了保卫疆土,大汉虽有万里海疆,但来自海上的威胁,几乎没有。

因此,大汉海军,实则就是为扩张准备的,自从帝国的陆地战略转变为收缩防守之后,刘皇帝鼓励培养了多年的开拓精神,就寄托到海军上了。

而纵观大汉海军这二三十年的发展,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且不提过去在历次涉及到水战、海战的国内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从近十年来看,海外贸易的高速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这些繁荣背后,大汉海军就是最为基本的支撑,为之保驾护航。

如今,向南洋传播大汉文明与荣光的,除了那些海商之外,其主力军,就是大汉海军地。三年前,由安南海军都指挥使郭良平上表,组织军队,进行了一次远洋航行,一方面做远航训练,另一方面则向海外诸夷展示大汉国威。

大汉海军,发展了这么多年,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老一辈的功臣勋贵们,如郭廷渭、张彦威者,已早已退居归养。

如今,负责海军事的,乃是海宁侯刘光义以及林仁肇,海宁侯刘光义甚至还挂着一个枢密副使的头衔,被看作海军地位提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