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742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42节

 

刘煦的事,已经被刘皇帝压下了,本就暗中调查的,他能坐视民间非议李昉,甚至允许登闻鼓案成为市井民间的谈资,但是,绝对不允许有“皇室相争、诸子夺嫡”之类的流言传出。

不过,事情是被压下,但对刘煦,还是该有所处置的,至少,要给一个警告。哪怕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孩子犯了错,也要教育一番。

这是,来自刘皇帝的板子,或许不会那么好受罢了,也不是简简单单地说教一番。

回到崇政殿后,刘皇帝便问起刘煦的行踪情况,原本是准备宣进宫中暗示一番,却听说,刘煦前去祭奠已故耿宸妃了。

得知此事,刘皇帝也就暂时放弃了召见刘煦的想法,在当日稍晚些,他也亲自去耿宸妃的墓前,赏赐了一些阴礼,说了一些话。

回宫之中,并没有再纠结于刘煦,而叫来专门询问张德钧,事情收尾如何,张德钧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具体如何,只知道包括皇城司下属的一些职吏在内,所涉的那些看起来牵扯不上什么关系人,什么士子啊、商贾啊,全都消失在京城内。

一直到四月底,在西京的朝廷衙司机构人员陆续填补东京,朝廷事实上回到开封,并彻底安稳展开运转之后,刘皇帝诏令下,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毫无疑问,乃是内阁大学士。李昉去职后,总要有人接替,这可是联通刘皇帝与政事堂的要职,虽然实权属性低些,但地位高,权威也不弱,盯着的人也很多。

结果,倒也不例外,开封府尹吕胤,成功晋位,并同平章事,正式拜相,这也是事的内阁大学士。

事实上,如果不是吕胤当年因为父丧耽搁了一下前程,错过了一些机会,他是能更早几年入相的,毕竟,不到四十岁他就已经是道司大吏了。

当然,现在也不算晚,对于还不满五十岁的吕胤而言,这迈入仕途巅峰的脚步,已经足够稳,也足够快了。

而在这次的诸多人事调整中,对秦王的调动,终究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理藩院的差事,被刘皇帝剥夺了,改由东平王赵匡赞接替,这是他老本行了,至于刘煦下一步去向,刘皇帝态度是,留待观察。

对此,刘煦坦然接受,并没有不满、不甘等情绪的表现,相反,没了理藩院的差事后,安居王府,把心思放在教育儿女上。

刘皇帝打个喷嚏,朝廷都得震三震

从泰山归来后,刘皇帝安分了许多,也不得不安分,整个帝国也因为各项事务,纷扰了将近一年了。

当然,这其中除了对封禅带有自我批判总结的因素,也因为实在是折腾不动,也不好折腾了。

一场水疫灾害,波及广泛,几乎导致整个河南、半个河北元气大伤,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慢慢休养恢复。

紧接着,又是中原、淮南、江南的粮食减产,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饥荒,虽然没有饿死个几万人,出现大面积的流民,但多少给朝廷添了些麻烦。

在刘皇帝封禅泰山的同时,大汉是生了些病的,但哪怕只是感冒伤风,也需要用心调养的。大概是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刘皇帝不得不少事守静。

虽然嘴里一直在说,不断表示,他奉行垂拱而治,国家有太子帮忙盯着,朝政有赵普等宰相帮忙处置,他可无忧,安居龙庭纳福。

而这些年,尤其是二次北伐之后的这些年,刘皇帝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肯定地说,在刘皇帝在位的这二十五年中,就属最近的三年,他最为懈怠,对朝政的干涉也最小,基本将大部分的朝政事务权力都下放到政事堂。

哪怕是封禅的事,刘皇帝都显得漫不经心的,没有过多参与,一切都由赵普等人在下面安排到位后,再行下诏。至多在中原大灾后,面对赵普对筹备事宜的请示,稍微表了下态。

若不是因为开宝十年的大灾,刘皇帝的存在感或许还要更低,不会那么积极地下诏发声,鼓励官民。

当然,会有这样的情况,一在于北伐之后的国家战略政策调整,当大方向定下后,有赵普那干人操持着,也不需要刘皇帝再多费神劳体,可以把注意力放到他感兴趣的地方。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则在刘皇帝自己,不论身心,都已是疲惫之极,再加上目标逐渐模糊,也丧失了当初的激情,这人也就难免懈怠了。

哪怕过去的那些年中,符后提醒过他,刘皇帝也不时地警示自己,但是,这种类似于“堕落”的变化,还是在悄然之间发生着。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尤其是一个已经取得莫大成就,建立了直追秦皇汉武功业的帝王来说,要永远坚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保持砥砺前行的态度,实在太难了。

对刘皇帝来说,从帝王生涯的角度看,过去二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实在有些漫长了,即便放眼历代帝王,这样的在位时间,也不算短了,是排得上号的。

在这样漫长的时间中,哪怕是刘皇帝,也难免沉浸其中,变得迟钝,变得保守,变得麻木,变得固执,变得堕落。

不提过去的三年,哪怕开宝年以后,哪怕制定了一个打造盛世的目标,刘皇帝也已经与过去的那个圣主明君走远了。

事实上,刘皇帝已然算是克制的,大汉皇权在他的经营下,已然固若金汤,而他则切实地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凌驾于一切之上。可以说,刘皇帝要放纵一些,是可以把整个大汉帝国当作自己后花园,予取予求的。

只不过,刘皇帝这个人,实在缺乏情趣,没有太多感兴趣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玩物丧志的机会,再加上头脑大部分还是清醒的,也懂得克制,这才没有彻底走向堕落的深渊。

到如今,能够挑动刘皇帝情绪的,大概也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权,如果是两个字,那就是皇权。对刘皇帝而言,只要皇权巩固,大局能够掌握在手中,随时能够弹压一切局面,那么其他人或事,也就没有那么关心。

但是,或许是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或许是厌倦了退居幕后的乏味,又或许是对自己的懈怠不满了,在开宝十一年的夏季,刘皇帝变得积极了许多。

这份积极,并不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而对朝政,再度关心起来了。与过去几年中,被动地等待着宰相、部司大臣中主动觐见奏报,又或者是内阁将重要公文奏件删选整理后再呈到他面前,并不一样。

刘皇帝开始主动过问起军政事务,并且要进行直接批复,遇到问题,也是直接找相关臣僚职吏询问。一天之中,刘皇帝有大概三个时辰的时间,花费在阅读奏章、处置国务上,哪怕是一些具体琐碎的事务,刘皇帝也开始表现出关心了。

这样的变化,也给朝廷带来不小的震动。对于一般的用心实事、尽职本分的官僚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甚至为皇帝陛下再度勤政起来感到欣喜,毕竟赵普那个宰相,可不好伺候,虽然刘皇帝同样不好伺候,但至少他是皇帝啊。

而朝廷之中,从来不缺乏一些“机敏”的人,更不缺乏揣测圣心的人,而专注于刘皇帝身上的目光则从来没挪开过。

朝廷内部,人心的变化,也就开始了,很多人都难免去猜测,刘皇帝这般表现,是不是要重新收回下放的治权,再进一步,是不是意味着刘皇帝对赵普不满了?朝廷中枢的权力结构是不是将有变化了?

经过很多人的琢磨,得出结论,这是很有可能的!

在赵普当政的这些年,大汉取得了大量的建树,对外击败了辽国,将之赶到漠北,疆域再度得到扩张,膨胀到几乎肚子要胀破的程度。对内则主导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