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735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35节

 

刘旸立场坚定,心中也早有决议,但是,如何帮李昉解决这个麻烦,却也不是那么简单。还得注意方式方法,用他这个太子的声誉去为其背书保证,会是个办法,却太过直白粗糙,简单粗暴了。

关键在于,刘皇帝的态度是怎样的,从今日发生的状况来看,对舆情正朝着不利于李昉的方向在发展。

而从刘皇帝的一些谕令,也看不出具体的倾向,连见面都不让,令其回府,可以看成是心存不满,也可以认作是一种保护,一切,都还得具体详细的调查结果出来。

站在相信李昉的立场,那其中,到底又出现了怎样的疏漏,才导致如今这个局面?是意外导致?还是有人刻意构陷?如果是,又有谁能有这么大的胆量,这么大的能力,促成对李昉的中伤?

长时间的思考,使得刘旸的表情愈显深沉,想要破局的要点,也被他抓住了,一个武济川,一个徐士廉。

那个武济川,若以李昉之眼,才学应当不错才是,因何在刘皇帝面前应对那般糟糕,莫非是无故搅入其中,难以承压?但同样是士子,人家徐士廉为何能够从容有度?

还有,那个徐士廉,一个不名一文的小小落第士子,何以如此自负其才,又何来的胆量,竟然通过登闻鼓鸣冤叫屈,如此也就罢了,还敢直指主考,攻讦李昉取士不公?

想到这些,哪怕是刘旸,心情也不由自主地往下沉。是有人在背后支持挑动?如果是,那会是谁?刘旸的脑海中开始浮现出几道人影,但又迅速地摇了摇头,仿佛能把那些念头摆脱一般。

“明月皎如斯,奈何风波起啊!”大概是走累了,刘旸停住脚步,抬眼望着夜空的那轮弯月,轻声叹道:“回去吧!”

“是!”

事实上,在考虑如何帮助李昉的同时,刘旸也不由地触碰一个他不怎么愿意面对的问题:倘若,李昉真的耽于私情,取士不公,那他又当作何抉择?

这一点,连他自己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者说,心中有答案,只是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罢了。如今的大汉太子,虽然年纪还不大,但经过那么多年的磨砺,经过刘皇帝的不断催熟,已然是个成熟的政治人物了。

李昉夜访东宫的事情,在当夜便传到了刘皇帝耳朵里,对此,刘皇帝并没有过多的表示,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他若心中无鬼,何以不自安?”

但就在第二日,刘皇帝便下诏,让太子牵头负责处置此事。这一道诏令,显然不那么寻常,毕竟,满朝皆知刘旸与李昉之间深厚的情谊,李昉东宫一行的事也瞒不住人,考虑到这一层,那刘皇帝此诏隐藏的意味就越显深长,值得揣测。

于是,朝中很多关注此事的人,都把目光投到了太子身上,看太子殿下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处置,是徇私庇佑老师,还是大义灭亲,秉公执法。

当然,抱有类似想法的人,在心底恐怕已经认定了,李昉取士用情,是属实的事。但无论如何,当刘皇帝这道诏令下达的时候,也代表刘旸也被牵涉其中,麻烦上身了,若是处置不当,对太子而言,是会影响到声望的。

不管旁人如何猜测,但就刘旸个人来说,他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压力,当了那么多年太子,对于刘皇帝心思不说摸清,但多少是能揣测出几分的。

显然,这又是一次对他的考验了,考验他在面对这种公私之间,如何取舍,又如何解决。这么多年,刘旸经历得太多了。

同样的,刘皇帝或许都不那么在意最终的结果,只是看他如何应对选择。如果刘皇帝能够知道,在他谕令下达之后,一向“迟钝”的太子,竟在短时间内做出了以上的分析与心理准备,或许,已经足够欣慰了。

而这道诏令也解决了刘旸的一个麻烦,就在前一夜,他还在琢磨着,如何插手过问此事,刘皇帝给了他一个正式的无可指摘的机会,调查处置的主动权也得以掌控在手中。

不过,这也不是单纯地给刘旸一个机会,让他去帮李昉洗清嫌疑,还其公道,虽然刘旸确实抱着这样的目的。

事实上,这对刘旸也是有影响的,倘若理性地分析,面对这样的麻烦,有一个比较好做的抉择。

那便是,不必去顾及李昉,就将此事定性,“弑”师证道,他则秉公处理,既可以把麻烦摆脱,还能赚得一个“大义灭亲”的美名,若是心中不忍,还是发挥影帝级别的表演,掉几滴眼泪,做出不忍与痛惜的姿态。

如此,至少是能服众的。而除此之外,哪怕他调查清楚了,就算摆明证据,表明李昉的清白,那也难免引人非议,哪怕事实就是那样,也绝对不乏有人怀着恶意去揣测其中的私谊。

可以说,关心则乱,当李昉病急乱投东宫之时,就已经把麻烦指向太子了。而当李昉也得知刘皇帝的诏令时,在府中也是懊悔不已。

他在刘旸面前表示,为了自己的清名,甘愿赴死,却是发乎真情,但若以一己之私誉,影响到了太子,那他宁愿受污名而死。

让刘旸去处置此事,大抵是从公私道德的角度去考验他,这个考验,可以说很残酷,也很艰难,因为根本无法把握刘皇帝的评判标准。

如果从利益出发,舍弃李昉,甚至籍此邀名,会是一个简化案件的做法,也是一个枭雄的聪明选择。毕竟,帝王总是无情的,这是作为承担江山重担的基本素质,也需要接受各种超出寻常的考验。

但同样的,又能说,这不是刘皇帝从心性层面对太子的考验呢?倘若,连师傅都能干脆舍弃,那这样的太子,又是不是太可怕了?

刘皇帝把太子置于一个两难的处境,在背后默默地关注着,也期待着,就看他是犹豫成病,还是游刃有余。

从这道诏令下达开始,所谓的“科举弊案”,就已经不再是重点了。局外人还在研究案件的发展走向,还在猜测太子会如何行事,涉案者会得到怎样的结局,而局中人,则已经分析起此次风波会对朝廷造成怎样的影响了,涉及到太子,涉及到国本,何其重大!

相形见绌

东京,贡院。

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三千士子会考的文气璀璨之地,一个月后,却冷清得过分,新增的一批守卫,更给着科举圣地添加了少许肃杀之气。

武济川与徐士廉这二人,便被暂时羁押于此,数来数去,也就这贡院相对合适了。

签押房前,侍卫肃立,房内,太子刘旸端坐着,脸色平静而淡然,慕容德丰陪同在侧。没有等多久,在两名卫士相挟下,武济川走了进来。

这个人,给人第一印象便格外深刻。不是气质出众,玉树临风,而是容貌气质过于粗陋。身材短小,脖短背驼,长相猥琐,也难怪为人所鄙弃。

哪怕刘旸自认不以貌取人,也忍不住将注意力多投了几分在武济川的样貌上,当然,也算见怪不怪,毕竟更丑的也见过,比如潘佑。

但也由此可以想象得到,为什么会有人对武济川被录取持怀疑态度,有些偏见固然可笑,但却根植于人们心底,哪怕是那些博学多识的文化人,文人相轻的情况则更浓。而刘旸心里则更加偏向相信李昉,完全没有必要,太惹眼了。

武济川俨然一副遭受了重大挫折的模样,衣着还算干净,但气质分外狼狈,一脸的失意之态,甚至有些魂不守舍。

“武济川,见到太子殿下,还不行礼!”慕容德丰出声喝道。

大概是被惊回了魂,抬眼大胆地看了看年轻却不失威严的太子,迷茫的双眼终于有了些波澜,两腿一软,下拜:“学,学生,叩见殿下!”

这磕磕绊绊、畏畏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