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661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61节

 

“多谢老将军!”杨业道:“我已经派王审琦、杨延昭分别带人南下,向南探路。金山与西域,虽有流沙阻隔,比起漠北沙漠,却短上不少!营中也要开始准备了,只要探明道路,即刻起行!”

“相较于漠北,辽国对西域的统治,也要薄弱太多,距离大汉也更近,若是能够同仆勒联系上,获得回鹘余裔的支持,也将更添几分保障!”王彦升道:“并且,现在的西域情况,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良好!”

比起杨业,王彦升对西域显然还是要更熟悉一些,毕竟他与郭进在河西整军备战,针对的就是河西周边,自然多几分了解。

“老将军指的是郭进将军?”刘昉开口了。

“殿下真正天资聪颖,嗅觉奇敏!”王彦升果断承认,说道:“郭进作风凶悍,带兵有方,虽然只提兵一万西进,但足以撬动西域形势,老夫这个老朋友,不是个易与之辈,他若是在西域有所突破,也方便接应我军!”

“倘若如此,那我们就更该南下了!”王彦升的话,也给杨业增添了几分信心。

“将军,少将军回来了!”三人计议已定,忽闻兵士汇报。

“让他来见我!”闻之,杨业当即吩咐道。

“重贵,你们父亲齐上阵,在大汉军中,也算是一段佳话了!延昭小子不错,经此一遭,若能顺利归果,假以时日,必为大汉柱国将帅!”王彦升是很少夸人的,但对于一些后辈的军中俊杰,态度还是很友善的。

闻之,杨业就如同一般的严父一般反应,摇着头,道:“还差得远,尚欠缺历练!”

“参见殿下,参见都帅!”很快,杨延昭入帐,一一参拜。

杨延昭显然也瘦了一圈,但精气神犹在,在杨业常年的悉心调教下,也越发沉容有度。

“路探得如何?”杨业直接问道。

杨延昭的脸上带有一抹喜色,嘴角掩饰不住笑容,向三人介绍随他入内的一人,道:“末将带人,向东南探寻道路,搜索三百余里,直抵天山山脉。不过,回程途中,遇到了王都知一行,他有重要消息汇报,特引其回营!”

“王都知?”闻之,三人这才将注意力放到随杨延昭回营的中年男人。

来人一身武装,脸型方正,黑衣黑袄,面带风霜,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神情疲惫,但见到刘昉以及杨业、王彦升后,却表现得异常激动。

迎着三人的目光,躬身作揖:“在下武德司下属河西都知王寅武,参见殿下,参见二位将军!”

听其自报身份,三人也有些激动,杨业更是直接站了起来:“你是武德司的人!”

“正是!”

派系

一番寒暄,很快热烈起来,王寅武需要进一步确认远征军的情况,杨业等人则有太多的话想要询问。

当然,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些许的澎湃之后,情绪便迅速平复下来,甚至于,冷静思考之后,杨业看向这王寅武的目光已带上了审量。

此人的身份,不必有过多的怀疑,毕竟官居武德司河西都知,虽然没有见过,但多少听过。

并且,这个王寅武,算是武德司诸多探事官中少有的功勋之臣,十数年前,就是由他陪同卢多逊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两载,费尽波折,完成使命而归,带回了许多极具价值的情报。

武德司的架构中,以都知总管各地探事吏卒,但不是一道一都知,而是为便于统筹管理,因地而置。整个西北,也只置有两都知,河西与关内,不过,河西在军事情报的搜集刺探上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

而武德司河西都知,在西北地区,实在是个不小的人物,比起那些军政要员,地位要弱上不少但论实权,以及影响力,并不小。

不可避免的,大汉如今自中枢及地方都是派系林立,中枢以外戚、开国功勋以及乾祐元臣为主,地方上自然以地域区分,影响较大的,便是东南、西南、河东、河北、西北,当然这也是同元勋功臣牵扯颇深。

没有贵族功臣支撑,是没法形成权力派系的,即便有,也容易遭到针对打压。当然这也非绝对的事,比如宰相赵普,崛起于西南,但却有自成一派的意思了。

当初,赵普巡抚西南,起因就在于蜀乱,携带着安抚西南以及制衡将帅的使命前往西南的,因此,赵普同向训、王全斌等将帅,关系一般,甚至有所龃龉。

在大汉的军政体系内,军功贵族的影响巨大,这是刘皇帝既妥协又扶持的结果,但在此同时,官僚集团也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大起来。

比起过去的李涛、范质、魏仁浦这些宰相们,赵普的官僚属性也要更强些,可以说,从赵普为相开始,大汉的权力配置也在悄然之间迎来一个新阶段,一个士大夫官僚集团崛起,逐渐掌握朝廷权力,由此平衡在过去显得有些膨胀的贵族集团。

要知道,在过去的大汉,不论宰相还是将帅,掌握主要权力的,都是公卿贵族。刘皇帝在收权的同时,厚待勋贵功臣,也不免使其占据了朝廷及民间大量利益。

过去,收权只是为了太平稳定,为了中央集权,为了皇权至上。然而,表面上是皇帝集权,实际上则是对权力进行一轮重新划分,只是权力中心是刘皇帝。

而进行一统天下,也需要那些元臣将帅效命卖力,当然,刘皇帝也给予了相应的回报。不过,一统天下之后,刘皇帝进行各种政策调整,其中就包括对政治体制的调整与权力的进一步平衡了。

天下未定时,文官仕途始终处于势弱,这是时势现状,再加强势的刘皇帝存在一定偏见,也不愿在治国治军事务上有太多掣肘。

然天下已定后,形势也随之变化,虽然还不至于马放南山,刘皇帝也没有鸟尽弓藏,但他对文臣,对官僚集团的扶持是肯定的。

赵普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而他在当政的这几年中,一些政治意图也逐渐表露出来了,那就是抑权,针对大汉的勋贵阶层,进行抑制。

如果说正史上赵普是辅助赵匡胤削藩镇,收兵权,制武夫,那么在刘皇帝的大汉,事情都被刘皇帝做完了,在这种情况下,赵普也就找到了新的目标,他就是这样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不会缺少作为。

而抑制权贵,显然是个十分艰巨,具备挑战的事情,并且难度极大,充满风险。

与赵普相类的,大概就是宋琪与卢多逊了,宋琪是藩镇出身,身上始终打着“燕系”的印记。

而卢多逊,则是出身官宦,年少成名,深得刘皇帝欢心。而与赵普不同的是,卢多逊在西北地区深耕十数年,从一个四处奔走的专使,一步一步,累积功劳,直至成为河西布政使。

而与内地道州所不同的是,他这个河西布政使,影响力遍及军政,并且在这十数年中,结识了大量军政要员,也培植了一些势力,虽然是个文臣,卢多逊却是西北军政的核心人物。

去岁,郭进西征,挺进西域,卢多逊那般尽力,为之张罗后勤,全力支援,也是从西北全局的利益出发,而郭进,也是西北大将。

而这王寅武,则与卢多逊相交莫逆,虽然由于职位性质的缘故,比较低调,但毫无疑问,这也是西北集团的中坚人物。

这也不得不提一句,武德司这个庞大的情报机构,内部同样派系林立,二十多年下来,地方上的这些都知,也几乎是一方诸侯,虽然无法同京畿以及司衙相对抗,但拥有的软硬实力也是可观的。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刘皇帝的制衡操作。

而以王寅武如此身份,竟然离开河西,甘冒奇险,远涉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