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605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05节

 

“你退下吧,让朕再琢磨琢磨!”整个人放松下来,刘皇帝吩咐道。

“臣告退!”

銮驾内安静了下来,和煦的春光仍旧不知疲倦地闯入,映在他脸上,更显阴晴不定,显然,辽国传来的情况,让他有些失望,甚至没能达到他的基本期望。

耶律贤的上位,并没有过于超出刘皇帝的意料,但是,这个过程,让他十分失望,显然,指望辽国因为帝位的传承再出现一场激烈血腥内部震荡,给大汉赢得一个更加有利的北伐时机,是不可能的了。

最终,还得靠硬实力!

虽然刘皇帝从没有觉得北伐辽国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展并实现,但辽国的局势变化,还是让他感到不爽,甚至是警惕。

耶律贤上位,虽然还没有具体的为政治国举措,但是仍旧让刘皇帝有了些联想。他想到了自己当年继位时的情况,虽然无法完全类比,但那耶律贤的表现就是让刘皇帝觉得和自己相像,并且因此生出一种厌恶的感觉……

“到哪里了?”銮驾队伍仍旧持续东进,些许的颠簸,令刘皇帝生出些紧迫感,突然问道。

“回官家,已过延禧驿!”喦脱禀道。

“传旨,加快速度,日落之前,要抵达西京!”刘皇帝语气不容置疑。

“是!”

……

仲春的洛阳城,风和日丽,沉浸在一片美好安定的气氛之中,士民们劳碌着也满足着,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都惬意地享受着这太平的世道。

洛阳内外,大量的名胜古迹,活跃着郊游踏青的身影;西京市内,一大批新鲜的时令瓜果蔬菜,也陆续上市;更有来自四方的商贾,带来全国各地的土产以及商品,供京城的士民选购……

人人都忙碌着自己的生意活计,似乎连皇帝将回京的消息都顾不上了,在这片美轮美奂的盛世浮华下,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已然在酝酿了。

皇城,政事堂。

作为刘皇帝出巡期间,大汉最高的权力机构,全国的政令都由此决策发出,权威也日益隆重。皇帝虽然不在,但当值的官吏们,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没办法,宰相赵普也是个强势人物,也正忙着出政绩,人浮于事的情况,更是严厉禁绝的。

端坐在宽大的公案后,赵普一如既往,仔细审阅、批复着诸部司衙上呈的奏章,每一笔一划,一字一句,都释放着权力的魅力,让人不禁沉醉。这批复的不只是奏章,更是天下……

时至如今,年仅四十八岁的赵普,可以宣布他迎来了事业的巅峰,实现了自己的志向,秉执大权,宰辅天下。

风光自然是风光的,去岁他生日,虽然已经刻意低调,不愿大操大办,但庆生当日,闻讯而来的贵族、官吏们仍旧济济一堂,几乎把他家门槛踏破。

礼物更是堆满了前庭,搞得他有些心惊但颤的,还是刘皇帝派秦国公刘煦亲自上门贺寿,给他站台,这才稍微安心。

赵普是个聪明人,因此,他心里深切地知道,自己的地位与权力来源于谁,哪怕喜悦,哪怕得意,但在为政处事上,始终把握着分寸,并且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赵相!”尚书右仆射宋琪捧着一堆奏表入内,唤了敛容沉思的赵普一声。

抬首,看到是宋琪,赵普放下笔,脸上露出一道亲和的笑容,道:“宋相请坐!”

赵普与宋琪,乃是同辈人,境遇上也多有相似,都起于地方,早年也都属于藩属,但是在同居政事堂,分宰相权的情况下,关系却是不冷不热的,甚至屡有异议。

尤其是在边事问题上,宋琪起于北边,对北面辽国以及诸部族情况的了解要深入得多,赵普呢,有在西南的经历,也自认知边,但是在见解上,难免有冲突。

而随着刘皇帝那边诏令的下达,两个宰相在北伐事务上的态度,又有分歧了……

“兵部潘尚书奏请拨款,额外打造军械!”宋琪坐下,拿最紧要的一件事说。

闻之,赵普一脸云淡风轻,应道:“北伐筹备,军械物资打造及转运,是最基础的事情,若名目清晰,没有疑问,照允即可!”

宋琪见状,叹息了口气,道:“赵相真的觉得,如此急于北伐,合适吗?”

事实上,从宋琪的表情,赵普就知道他想说什么了,因此,淡淡一笑:“辽旧主遇弑,新旧交替,人心动荡,朝野混乱,这乃是十载难遇之良机,岂能放过?”

闻言,宋琪却忍不住摇了摇头,道:“契丹立国数十年,根基已深,没有那般容易陷入混乱,如今北方局势不明,贸然出击,仓促北伐,我并不认为能够轻易破之!若失之谨慎,只怕给大汉造成损失!”

见宋琪又拿出老一套的说辞,赵普仍旧是一副淡定的模样,看着他说道:“我知宋相在边多年,深知边事,然而,对辽事务,陛下又岂是陌生?今辽国发生如此变故,如若迟疑,痛失良机,日后悔之必晚矣!”

“敌情不明,事起仓促,胜算存疑!”宋琪道:“如今正值春耕,大量征召民力,必致抛荒,粮食减产。一月之内,做好北伐准备,更是急躁……”

宋琪一边说,一边摇着头,显得十分忧虑的样子。见状,赵普坐得更直了,看着他,道:“宋相忧国忧民之心,在下感佩,然而,陛下诏令已至,我们也唯有切实执行。陛下快还京,我想待陛下还朝,是不会希望只听到这些推诿之辞的!”

还京

赵普与宋琪二人之间的谈话,终究以不欢而散告终,宋琪留下几分需要交叉审阅的公文后,负气而走。

二者的想法与作风,都有着迥异的区别,宋琪有自己的操守与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忧其国。

而经过这番谈话,宋琪也更加确信一点,他们二人,虽然有相似的履历,终究不是一路人。赵普精明强干,但在宋琪看来,还是过于迎合皇帝的想法了。

虽然有点被宋琪扫了面子,赵普心有不愉,但仍旧一派安然,处置公务,对宋琪移交的几分文书,看得尤为仔细。

“相公!”中书舍人胡赞给赵普换上一盏新茶。

赵普入主政事堂,自然少不了提拔自己的亲信,既方便办事,也便于掌控。政事堂有中书舍人四名,胡赞就是其中之一,跟随赵普多年,进士出身,调教得当,用起来甚是顺手,他上位,也就顺势提拔了上来。

“何事?”对胡赞这殷勤谦卑的表现,赵普感到满意,放下手中事务,接过茶盏,品了一口,方才问道。

胡赞当即小声地禀道:“宋相写了一份奏章,快马发向行营了!”

闻之,赵普当即反应过来,摇了摇头,有些无奈地感慨道:“这宋琪,为何如此固执,定要忤逆上意?”

胡赞双眼中闪动着精明的光芒,道:“这几日,宋相屡发推诿颓丧之言,不看好北伐,简直是公然对抗诏令,违背上意,蛊惑人心……”

听得胡赞这带有指向性的言语,赵普眉头当即皱了起来,只瞥了他一眼便令其住口了。思虑了下,赵普说道:“我看呐,若是人心已定,何怕蛊惑?尔等臣僚,还当把心思都收起来,放在正事上,用心办差,以免误了大事!”

“相公教训得是!”胡赞闻言,顿时脸色一紧,有所反应,赵相国似乎没有那个意思,更加谦卑了。

“近几日,中枢这边,议论很多吗?”赵普问道。

胡赞说道:“对北伐之事,确实各有见解,意见不一!”

赵普脸色当即一绷,变得严厉起来,说道:“吩咐下去,现在正是紧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