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592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92节

 

于是,铁骑出营向西,刘皇帝亲自带着人,往设好的围场奔去。及至围场,耶律璟这个打猎狂人,早按捺不住,率先抵达了。

在两国皇帝二度会见的同时,罗彦瓌则把负责围场护卫的将领叫来,严厉地训告,务必保持高度警备,严密地盯着契丹人的动向。

对于罗彦瓌而言,两国皇帝会猎,他不管什么场面、过程、结果,只关注刘皇帝的安危,至于其他,完全不在乎。

同样,御营那边,在刘廷翰的率领下,也是兵不解甲,刀不离身,严肃以待,随时准备出击,以备不测之变。

因此,相较于昨日的故角峥嵘,争锋相对,今日会猎的气氛虽然缓和不少,但“友好”交流的背后,闪烁的是几乎不加掩饰的刀光剑影。

这样的背景下,也没有人能对此次“皇帝的会见”抱有过多和平友好的期待……

双方约千人的队伍,在方圆三十里的草场之内,纵横追逐,比拼射猎。耶律璟也把他亲军中最精悍的勇士带来了,论马上的各项技术,胡人有其先天的优势,毕竟是马背上的民族,拼硬势力,哪怕不妄自菲薄,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大汉的骑士们并不能压过。

当年北伐之时,在幽州的几次正面骑兵会战对决中,汉军的伤亡明显大过辽军。想要仅靠骑兵胜过辽军,那时候的汉军是不如的,最终能够在对辽战争上取得胜利,还是靠着筹谋得当,也及整体上的优势,没有让辽军骑兵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

当然,如今十年过去了,大汉骑兵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要拼马上作战,搏命拼杀,那考量的东西可就多了,汉骑装备上的优势也是明显的。如要论胜负,还得真正打过才知道。

与耶律璟兴冲冲的,无所顾忌地带着契丹骑是驰骋逐猎,刘皇帝自家人知自家事,表现得很佛系,为免丢脸,也并不逞强,只是骑着马在围场中溜达,闲适而自在。

“赵卿,方才看到了吧,马上功夫,不如人家的地方,还得承认,虚心学习!”刘皇帝与赵匡胤谈着话,聊的东西还是避不开两国军事。

“陛下说得是!军械再犀利,也需要将士的武勇去发挥,对骑兵的训练,还当继续强化!”赵匡胤当然是顺着刘皇帝的话说:“且臣观辽国甲械之精,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粗糙!”

“赵卿或许不知,这些年,辽国国内在冶炼、锻造上也是有技艺的,军备打造,他们可从来没有的懈怠过!”刘皇帝语气幽幽,说出一些秘闻:“过去的几十年,契丹收拢的汉人工匠、各项技艺,对其军备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汉军对辽军,在军备上的优势是存在的,但要说有压倒性的优势,那就是吹牛了。大汉更大的优势,质量上有所体现,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规模上。

“听闻辽国又重新武装起了一只重甲铁鹞子军,堪称辽军战力之巅,可惜此番并未随辽主前来,不得一窥其貌!”赵匡胤说道:“异日交战,不得不防啊!”

“根据辽国内部的密探,那支新铁鹞子军,足有五千人!”刘皇帝表情严肃了些,说道:“他要是带来了,那朕就不得不多添几分小心,怀疑其用心了!”

或许重骑有其缺陷与弱点,但这并不掩饰其强悍的攻击能力,正面对决,就是大杀器。因此,汉辽双方,在重骑的培养上,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

而大汉这边,在感受过当年那支辽军的那支铁鹞子的威力后,也大了在这上面的建设,不过还是困于战马,到如今,也只有七千骑。

“我们的重骑,仍需加强了,至少要一万人!”刘皇帝这么道。

榆林杨重贵

夏州,都指挥司衙门。

这既是已形成常制的地方三司之一,也是偌大个榆林道的军事中心。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像榆林这样的边道,都司才是三司之首,实际的影响力要大大超过布政司。

这是特殊地域、民情导致的特殊军政情况,在诸边之中,倒也属寻常。在这些地方,军事力量的作用被明显放大了,也是保境安民,布政治安的最大保障。

西北其他几道,如河西、陇右者,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不过,河西道那边,布政使卢多逊是个强人,既是朝官,也奔走于东西,专注于西北事务十数年,资望、能耐、手腕都十分不俗,反而牢牢地把握着权力,没有负担地施展治才。

陇右道那边,布政使雷德骧也是个性烈的官员,又是曾今的计相,就这资历,布政司的权威就能得到保障。因此,在他权责范围的事情,根本容不得他人置喙。

也只有榆林道这边,担任军事主官的,还是天子股肱、大汉名将、新兴郡公杨业,一系列的光环加诸于身,也使得杨业成为当下榆林道权势最重的一个人。

不过,杨业本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人,人品操守素为人敬重,倒也没有倚势欺人。布政使吴廷祚,也是西北定边的功勋,文武双全,资望深厚,二者之间,配合起来还算和谐。

从刘皇帝的用人就可以看出,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在西北这种形势复杂的地区,想要做到高度的军政分离,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他也只有在任官遣将方面,多加思量,尽量平衡军政权力。

内地诸道,因为长久的和平,军队上下,是少不了懈怠心理的,许多都司兵马,已然逐渐沦为平庸。虽然枢密院那边对于军队的建设仍在努力,尤其在精神思想上配合宣慰司更是着重强调,但整体的趋势是有些难以遏制的。

榆林道这边,可以想见的,迥别于内地,军事力量雄厚,尚武之风浓重。侍卫在都司衙署的士卒,威武严肃,释放着一种强悍的气质,显然是经历过生死磨炼的精锐之士。

公堂内,布置简单朴素,一览无遗,除了公案、桌椅等公事之物之外,没有其他更显眼的装饰,干净磊落,就仿佛呼应着主人的风格。

最具威严的,大概就是那张宽大的痛案了,上边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公文,最招人眼球的,则是那张悬挂着的标识清晰的榆林地图了。榆林道下属各城邑、镇关及诸边军的布防安排,在图上都有体现。

因为涉及军事机密,这里是衙署内守备最严密的地方,外人擅闯,护卫的兵士根据情况,轻则拘押,严重点可以直接拔刀斩杀。

杨业埋头于案牍,一脸苦相,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他本就是沙场武夫,不是个文化人,如今主管一道军事,更多的时候,还是要脱下武装,动笔杆子,处理文书,对他来说,算是比较辛苦的了。

比起当初在雁门关以及禁军任职时,如今要操的心,可太多了,从治安、戍防、训练到装备、后勤,军政管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要他主持。

不过,即便琐事缠身,但职责所在,哪怕有些不堪其扰,杨业也是兢兢业业,从无懈怠。一个统帅,不是只会行军打仗就行了的,在大局观上,杨业是有所欠缺的,而这么多年丰富的履历下来,他正在向一个真正的统帅进化。

同时,对于刘皇帝对自己的培养与期望,杨业感恩之余,也唯有尽心竭力,不负皇帝所望。

在杨业聚精会神,审阅公文之时,一道健壮的身影出现在堂间,迈动的步伐很大,行走都带着生寒的风。

甲叶的碰撞声,清晰地响在寂静的堂间,听到动静,杨业抬起头,严肃的面庞顿时缓和下来,露出笑容:“仲宝归来了!”

来人名叫王审琦,如今官居夏州将军,这也是根据各地情况,设立的军职,属于地方上的重职。在榆林道,夏州将军除了负责夏绥地区的驻军之外,最主要的职责,就是镇抚党项诸部。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