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574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74节

 

韩家与赵家一向走得很近,韩令坤与荣国公赵匡胤更是发小,在当朝,赵匡胤虽然没敢在军中搞“义社十兄弟”这种犯忌讳的事情,但围绕着赵匡胤,仍旧有形成了一股不俗的军政势力,作为外姓非外戚的一股力量,被刘皇帝用以平衡朝局。

而韩令坤,则是赵匡胤的亲密战友、好友,算是其势力的中坚力量。纵然不考虑利益联系,就韩赵两家私下里的关系,韩家的继承人出了事情,于情于理,赵匡胤都不会沉默的。

至于常家,发迹于常思,虽然属于过去式,但终究是开国元勋,河东起兵时的一员大将,后来更成为有数的藩镇。

如果因为常思后来失势,破财免灾,归养田园,说服力不够强的话。那常家与郭家的关系之亲密,可不下于韩赵两家。

常思那老儿,性贪婪鄙而吝啬,能力平庸,风评很差,但他一辈子,最得意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搭上了郭威这趟车,早年做了一次受用不尽的风险投资。

这么多年下来,与郭家的关系,也没有怎么疏远。如今嫡系子孙,直接被人杀了,不管什么原因,就冲这个结果,郭威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一场争风吃醋酿成的人命案件,是否会引起郭、赵两家的敌对?如果是那样,柴荣是否会碍于情面参与进来,要知道,到乾祐后期时,在大汉军政间并称“柴赵”的柴荣与赵匡胤之间的关系,已经很疏离了。

如此,是否会引发一场功臣之间的争斗与角力?会不会打破如今朝堂平衡的局面?文官集团又会又什么样的态度?

刘皇帝不知道太子刘旸是否考虑到了这些,但刘皇帝就是忍不住往深里了想……

“此事的判罚,不作声张,不做理会,任洛阳府及刑部、大理依照朝廷章法处置!”沉吟几许,刘皇帝抬眼,对刘旸吩咐道。

看着刘皇帝一脸的沉肃,有所领会,刘旸拱手应命:“是!”

显然,勋贵子弟之间的龌龊争斗,哪怕闹出了人命,简单的气愤之后,刘皇帝的心情便恢复了平静。对于刘皇帝而言,那两个贵族子弟,也是无足轻重的,他所考虑的,是要通过此事看看,相关的贵族功勋们,会是如何反应,此事最终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收场。

作为仲裁者,刘皇帝完全可以稳坐钓鱼台,坐观局势发展,这甚至引起了他十分的兴趣。

“那韩庆雄在巡检司当职吧,常侃也是在刑部观政吧!”心中计议已定,刘皇帝又忍不住发出质问:“既非休沐,又非节假,这二人,怎么就跑到这秦楼楚馆中闹出这摊子事?”

“派人,去巡检司、刑部,问韩通与李业,他们是怎么管理下属的?这军政之间的歪风邪气,就当真改不了吗?”刘皇帝冷冷道。

这话可说得有些严重,如果韩通、李业在此,只怕要当即跪下请罪了,然后心中大骂搞事的韩、常二人。

韩庆雄、常侃之事,迅速地在西京城中传开了,洛阳虽大,广厦万千,却丝毫不妨碍消息的流通,就在当夜,已然传入千家万户。于是,很大一部分人,都化作吃瓜群众,准备看看事情的发展。

大汉的功臣之中,自然不是和谐一片,能力、资历、功绩、权力、地位等等,都能成为相互之间矛盾的起因。而他们的子弟,自然也是各有团体,平日里也少不了来往,更少不了冲突。

然而,勋贵子弟中,闹出人命,这还是第一次,起因还那么荒唐。事情虽然发生了,却也远没有如刘皇帝想象得那么严重,也是时间不够,还需要发酵。

受影响最大的,当属韩常二族了。这不,在刘皇帝与宫中接见刘旸几人时,韩庆雄的叔父韩令均,搞清楚事情的经过后,虽怒其不争,却也连夜登门,拜访荣国公赵匡胤。

恼火的赵匡胤

韩令坤兄弟三人,韩令均排行老二,官职兵部主事,算是在京韩氏辈分最高的了。在得知自家侄子犯下事后,第一反应是惊,第二反应是怒,当得知事情缘由,被杀的人是常侃后,就是后怕了。

事情大条了,若是一般人,使点手段、花点钱,还有大事化了的可能,然而偏偏是不能善了的人。

冷静下来后,韩令均连洛阳大牢都没去,而是直接前来荣国公府,拜见赵匡胤,如今这种情况,除了赵匡胤,他也想不出还有谁能伸出援手,缓和此事。而稍微令他安心的是,赵匡胤没有避而不见。

荣国公府内堂间,侍女奉上热茶,赵匡胤正经危坐,伸手示意韩令均:“吃茶,平复心情!”

此时的韩令均哪里还能有品茶的心情,屁股方落下就忍不住起身,拱手道:“荣公,事已至此,不可挽回,侄儿年少,虽然不肖,万望施以援手,救三郎一命啊!”

“三郎也是我的侄儿,他出了事,我自然不会坐视不理!”闻之,赵匡胤先是给了一个肯定的态度。

不过,接下来的话,还是让韩令均心头微紧:“此事我已知晓,甚是麻烦啊!他也是荒唐,若是斗殴伤人,都有回圜的余地,如今大庭广众,使用利器,害人致死,想要收拾,谈何容易!”

见赵匡胤表示为难,刚沾座的韩令均又站了起来,急道:“我兄早逝,他这一脉仅剩这唯一骨血,还望怜之,勿使其绝后啊!”

听他这么说,赵匡胤坚毅的面容间也露出少许的动容,起身把韩令均扶起:“我知道!我知道!若德顺绝后,我心何忍?”

韩令坤还是生了不少的儿女的,然而三个儿子中,只有韩庆雄顺利长成,相当于独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否则也轮不到他袭爵。

“洛阳府是什么态度!”赵匡胤问。

韩令均答道:“暂时收监,明日升堂审判!慕容府尹刚严,刑部李相公又人情难近,若是过了堂,判罚一下,只怕逃不脱一个死!”

“你先回府,此事我自有计较,会设法的!”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尽量沉稳平静地对韩令均道。

没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韩令均有些不甘,还欲要劝说,但被赵匡胤两眼一瞪,也不敢再多嘴了。

叹了口气,赵匡胤也尽量以一种宽慰的语气道:“韩德顺虽然不幸早逝,但赵匡胤还在,我与他几十年的情谊,纵然你不过府相告,我也不会坐视此事。你且暂回府,容我想想,记住,不要再有过多的举动!”

“是!”韩令均也是无奈,哀叹一声,拱手告辞。

待韩令均走后,赵匡胤再也绷不住脸,用力地砸了下桌案,语气中抑制不住愤怒:“这个浑人,哪来的胆子!”

这个时候,一名年轻的少年走来出来,朝着赵匡胤一礼:“爹!”

来人是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年纪虽轻,但沉稳有度,内敛而有涵养,很受赵匡胤喜爱。见到儿子,赵匡胤示意他陪坐,而后感慨道:“韩家也是上梁不正,下梁参差啊!”

赵匡胤话里的上梁,当然不是指韩令坤,说的是其父韩伦,早年的时候,作为功勋之父,寓居洛阳,同柴荣之父柴守礼一般,属于招摇过市,胡作非为的那种,给韩家招了不少黑。

这也是赵匡胤所不喜的地方,如今,韩庆雄犯了事,自然也引得他不喜迁怒,觉得韩家家门不幸。

看着父亲,赵德昭不由说道:“爹,如今韩家叔父主动求上门来,您也答应了,此事能够善了吗?”

“善了?如何善了!”提及此,赵匡胤就忍不住发起了脾气:“不说其他,常家死了嫡子,他们岂能甘休?不欲报复?能不让韩家三郎偿命?即便双方能够妥协私了,涉及人命大案,朝廷的法度,大汉刑统是摆设吗?

洛阳官府已然接手此事,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