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546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46节

 

对当下人而言,是高寿中的高寿了,在很多市井小民眼里,周宗更属祥瑞之人,周府更是福兆之地。刘皇帝也一样,这么多年来,他所见过的,也就陈抟道人比他更能活……

前来祝贺的宾客很多,来不了的,也多敬上一份寿礼。刘皇帝呢,则亲自写了一份喜联,盖上私印,作为贺礼。

同时,带着周淑妃、七子刘晖以及五女刘萱驾幸周府。

年已九旬的周宗,已完全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人衰朽到极点,须发皆白不见一丝杂色,背也驼得不行,吃饭走路都需要人伺候。

不过,头脑仍旧清醒,说话也不糊涂。穿着礼服,被打扮成寿星的模样,见着这幅场面,也十分开怀,不住地点头。对刘皇帝的亲来,更是反复表示感谢。

“公也乃妇翁,也是朕的长辈,本该尽一份心意,您就不要拘礼了。”刘皇帝就坐在周宗的身旁,面露微笑,轻言细语道。

“多谢陛下!不甚荣幸!”终究是年纪大了,又或者太过喜悦激动,周宗则不断表达着类似的感谢之语。

“刘晖、刘萱,来,给外祖磕头祝寿!”刘皇帝招呼着同桌的七子五女。

“是!”一双儿女应了一声,起身离席。

刘晖又长了两岁,越发显得文质彬彬,儒雅气质,比他大哥还要重。五女刘萱,也快满七岁的,样貌可人,粉雕玉琢的,性子有些随她母亲,文静而乖巧。

面对两小儿的叩拜,周宗更感老怀宽慰,伸出消瘦如柴的手,搀起他们:“快起来,不要多礼!”

刘皇帝呢,目光则落在另外一边的小周娘子身上了,笑问道:“小周也长大了呀,倒是出落得越发水灵了,可曾许人啊?”

快慢十七岁的小周娘子,已经是大姑娘了,小荷才露,含苞欲放,姿颜都不用多赘言,美就完事。

不过,比起小的时候,还敢同刘皇帝大胆交流,活泼笑语,长大了,反倒矜持了,羞涩了。听刘皇帝之言,俏丽顿时泛红,挪开美眸,不敢与之对视,反而朝姐姐身后做了个躲避的动作。

这少女娇怯的模样,实在惹人怜爱,看得刘皇帝都忍不住有几分心热。多少年,刘皇帝没有这样的感觉了,甚至有几分新奇……

注意到刘皇帝的目光,大周握了握妹妹的手,开口了:“小妹也到年纪了,家中也在物色适配的郎君!”

“哦!”刘皇帝轻应了声,连续眨了几下眼睛,面上不动声色,平静地道:“也不知谁家的郎君俊才,能娶得周家的明珠……”

周淑妃呢,倒不是什么敏感的女人,并未察觉刘皇帝语气中的少许别扭,也是因为值老父大寿,丈夫又携她与子女回府,心里正高兴着。

刘皇帝呢,则继续调侃着小姨子,道:“可曾有相中的人家,若有的话,姐夫给你把把关……”

“没有!”小周睁大美眸,看了看这个显得有点奇怪的姐夫,面上的绯红散去不少,摇头轻声应道。

闻之,刘皇帝也一本正经地道:“婚姻是人生大事,要仔细甄别,认真挑选,可不能委屈了……”

大概是也觉自己话多了,刘皇帝又赶忙把话题拉回到寿宴上,端着杯酒,向周宗:“您老人家八十寿诞之时,朕未能亲临,此番此酒,以表祝贺!”

“谢陛下!”周宗也是乐呵呵的,到这个年纪,也确实少了几分顾忌。

当下社会,对于老人都是十分尊重礼敬的,一般的百姓,年满六十,都能享受一定官府的特殊待遇了。而以周宗的身份,则更显特殊。

相较于往年,刘皇帝确实是闲了不少,但那也只是相对而言。亲自出宫幸周府,对周氏而言,已经是崇高的礼遇了。

在寿宴上并没有待太久,喝了几杯酒,发表了几番贺辞,也就离开了。早就看出来了,他在宴上,很多人都放不开,皇帝之威,压制着寿宴的氛围。

周淑妃与儿女,到没有跟着一起回宫,刘皇帝特准,让他们留在周府过一夜,侍奉周宗。老父亲,到这把年纪,是见一日少一日了。

“现在周府当家做主,料理事务的,叫什么来着,周方?”回宫途中,刘皇帝叫来随驾的皇城使张德钧,问道。

“回陛下,叫周昉,是海阳侯的族孙,入周府已有十年,这几年,开始管理周家的大小事务。听说,海阳侯打算让此人,继承家产,为之养老送终!”张德钧十分干练得说道。

因为周宗膝下无子,但他这一脉,总要传下去,因而从族人之中,选了一子。因为血缘关系,爵位或许不能继承,但财产、香火以及政治资本这些,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此人品性如何,可托后事否?有没有查过?”刘皇帝又问。

闻之,张德钧不假思索,答道:“小的随后便遣人调查!”

“嗯!”刘皇帝应了声:“海阳侯年高,朕希望他能安享晚年!”

“官家对周氏一门的关怀,真是令人感动!”张德钧习惯性地恭维道。

闻之,刘皇帝笑了笑,而后又漫不经心地吩咐道:“另外,去查一查,小周娘子的婚事,都物色的哪些人?”

张德钧不由一愣,不过本能反应道:“遵命!”

在其思索间,刘皇帝又叮嘱道:“秘密进行,不要声张!”

“是!”

作为姐夫,关心一下小姨子的婚事,应该不过分吧。

内外变动

开宝四年的下半年,大汉帝国的军政并未如往常一般波澜不兴。自入秋以来,朝廷内外的人事进行了一次开宝年来最大的变动。

南方几个道政高官都换人了,包括两江、闽浙、湖南以及两广。至于原来的长官,范质、昝居润、边归谠,都不复其职。

当然,这并不是三人哪里做得不好,或者刘皇帝有什么想法。边归谠与莒国公李涛相继卒于任上,二十四臣,又去一人。

范质则以年高染病,难以继任,主动上表,于是刘承祐下令,将之调回东京休养。

至于昝居润,也是相同的原因,身体出了问题,和汝国公李谷一样,风痹之症,再加上吴越大叛乱时,他作为闽浙的最高行政长官,透支身体精力太多,虽然朝廷没有问他的责,而内不自安,也相机辞官,刘皇帝诏准。

情况已经很明显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早些年刘皇帝所倚仗的文武重臣干吏,陆续凋零。慕容延钊故,边归谠卒,范、昝染病,对此,哪怕已然见惯了,刘皇帝也难免唏嘘,只能对老臣老将们,多加优待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经过四年的安抚,两江、闽浙以及两广这些地区,已经彻底融入大汉的统治秩序,军政皆进入正规,也是时候按照朝廷正式的章制,委派军政了。

一人主两道,终究只是临时性的办法,对当下的大汉而言,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东南四道,加上湖广三道,一下子空出七个道的职位来,自然引得朝野内外闻风而动。

毕竟在大汉,不管在各地设有多少权力巨大的临时差遣,地方三司才是主流的牧守机构,也是正常情况下各地的最高权力机构。

有拼命地往京里调动,高居庙堂的地方官吏,自然也不缺外放,为一道高官封疆的京官。而七道之中,有五人最引人注目。

其中,王著调任江南布政使,同样是从皇帝身边走出的近臣,相比于王溥已然高居宰相,王著的仕途要“坎坷”些。从乾祐五年平淮之后,就被外放为官,从一个知县开始,近十五年下来,终于成为一道主官。

即便如此,仍旧引得一片侧目,因为到如今,王著尚未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