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535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35节

 

当调整好进攻阵型,发起致命的冲击时,回鹘人的调整仍未完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还是一片忙乱的状态。于是,汉军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杀入回鹘人的营地时,一场整体轻松,却十分血腥的战斗,就这样展开了。

面对汉军的攻击,有受到号召、聚集迎敌的,也有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更有干脆撤离战场、狼狈亡命的……总之,乱成一锅粥。

在这样的局面下,大感憋屈的郭进,也在休整一夜后,毫不犹豫地,率领山上战力尤存的汉军士卒加入战斗,虽然是一群疲惫的猛虎,但是獠牙仍旧锋利,又饱含怒意,爆发出来,也要人命。

前后夹击,混乱之中,回鹘人只抵抗了一个多时辰,便全军溃败。两万多回鹘军队,死伤大半,然而真正逃离战场的不足三千人,兵慌马乱之间,许多回鹘人与马是分开的……

足有一万多的回鹘人在败军之际,选择了弃械投降,成为了汉军的俘虏,包括一些贵族、将军、大臣,还有最大的一只鱼,回鹘汗景琼,只不过他是在阵上堕马被生擒的。

胭脂山一战,排除前期的挣扎,汉军赢得干净利落,并且一战基本宣告着解决了河西问题。毕竟回鹘人的主要力量在此战中损失殆尽,可汗以及不少文武贵族,也成了汉军的俘虏。

在其后的第三日,英国公柴荣方才率领中军,随同辎重后勤一道,赶到胭脂山战场。可以说,这是一场意料之外的胜利,虽然结果是相同的,但过程完全脱离的大汉中央以及前线将帅的构想。

两面夹击,而定甘肃,是从整个河西大局来考量的,结果这种盘算全落了空。归义军那边,最终没能派上场,而鼎定局面的胭脂山一战,倒也是一场内外合力,两面夹击的胜利。

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回鹘人的反应与胆量,超出了大汉君臣将帅的想象。事后来分析一下景琼的选择,或许回鹘主动出击,加速了其灭亡,但也不能单纯地以结果来看。

哪怕其不出击,最后的发展,也不过,被早有准备且意图明确的汉军兵临城下,从容围困,切断对外的交通联系。或许会坚持得久一些,但同样逃不脱一个灭亡的结局。

只是景琼与那干贵族,勇气可嘉,想要靠突袭吃掉汉军的前锋军,只是没想到,那是块难啃的骨头,不只崩掉了牙,还埋葬了整个族群。

评价一下回鹘汗景琼的表现,就像一个溺水的人,不管有没有,总要尝试着挣扎一番,至少还能翻出些水花。否则,早晚为大汉所吞并,自古以来,因为对方强大,便不做抵抗,主动献出土地、城池、人口、财富,这样的君主,可谓凤毛麟角(钱弘俶:没错,正是在下)。

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抗争一番,景琼只是做了大部分人的选择。

不过结果是很严重,此举触怒了汉军,尤其是郭进等遭受严重损失的前锋将校。在柴荣兵临删丹前,郭进与王彦升二人领军,把俘虏的回鹘贵族及士卒,全部杀了。

两个人都是狠人,郭进是带着强烈的复仇意愿,王彦升则宣泄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一万多人,被收缴了兵器,一批一批,分开解决,先是斩首,后来又挖坑活埋,然后又用箭射杀,剩下最后四千人的时候,聚在一起,汉夷军队一拥而上,乱刀屠戮……

犯下了一场骇人听闻的血案,事后王彦升与郭进二人方才有些后怕,因为杀俘也是军纪所不允许的。不过,回鹘人,应该问题不大吧?

而赶到的柴荣,得知消息,自然是大发雷霆,不过,他也没有就此处置二人,而是做善后工作,不求隐瞒消息,根本瞒不住,而是把所有死难的人安葬了。

然后领军,兵进删丹,军事力量几乎损失殆尽的删丹,顽强抵抗到了最后,哪怕他们的可汗已经被俘虏了。不为其他,只为那场屠杀。

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删丹的城的力量,就显得低微了。只坚持了半个月,在汉军精兵重械的攻击下,告破。回鹘人的顽抗,再度激怒了汉军,这一回,柴荣都没有阻止军队的劫掠与杀戮,那一双双仇恨的目光,也刺激到了他。

删丹城的陷落,也预示着甘州回鹘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彻底终结,接下来的甘州、肃州之战,都十分轻松。就如柴荣所预料的那般,有不少回鹘人不愿臣服大汉,在贵族、首领的带领下,主动西撤。

对此,柴荣遣骑兵追击,一路追剿,一路厮杀,最终只有不到一千五百落的回鹘人逃离了甘肃地区……

朝堂的风波

冬季怕冷,夏季怕热,这两年,刘皇帝对于冷热是越发敏感了,而每至酷暑寒冬,对他而言都是一种煎熬。这不,又是一年盛夏至,刘皇帝几乎逃离一般撤出皇宫,到琼林苑避暑,虽然宫内有藏冰,但冰块那东西,用得多了,也感觉不适,对身体不好。

说实话,琼林苑并不是避暑的上家场所,不过环境优美,金明池也能带来一定凉爽的感觉,再加上侍扇的宫人,也能满足刘皇帝的需求。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同样的,上有所恶,下边人也不缺积极进言提出解决办法的人。刘皇帝畏寒惧热的习惯,已经不是什么隐秘了。

前不久,右谏议大夫高锡就上表刘皇帝,说陛下为国家操劳,为百姓谋福,十数年如一日,乃有今日江山一统,帝国之盛,黎民安康,然而却长受寒暑之苦,作为臣子,他都看不下去了。因此,高锡建议刘皇帝,召集建筑精英,征召能工巧匠,修筑一座冬暖夏凉的离宫,以作冬夏之用,如此摆脱了寒暑之苦,也可让陛下更好地治理天下……

对于这道奏章,刘皇帝是呵呵一笑,真的是一番“直言极谏”,体贴入微,为君父考虑分忧。刘皇帝是真的觉得,自己这个皇帝能够抵挡住那么多的诱惑,实在是不容易,放眼天下,任何事物唾手可得,整个帝国都可以任自己畅游,天下人都可专门为自己服务,还不时会有人跳出来,提醒自己,诱惑自己……

自律,大概是刘皇帝最重要的一项品质了。而高锡的这道奏表,却让他想到了一人,尚且东京的金丝笼里苟活着的孟昶。

当年,孟昶也是怕热忌寒,因此,大发民财力,极尽奢华地在摩诃池上修筑了一座水晶宫,以供他同花蕊夫人享用。

结果呢,国家亡了,他投降了,水晶宫被掠夺一空,一应珍奇装饰被拆送东京,而艳名远播的花蕊夫人也成了刘皇帝的榻上玩物……

不得不说这高锡倒霉,过去也有进谏皇帝修行宫,修别馆,扩皇城的,虽然刘承祐都拒绝了,但也没有其他表示。

然而,这一次,让刘皇帝联想到了孟昶这亡国之君,那后果就有些严重了。因为刘承祐觉得,这是媚上馋幸之徒,很可能是奸臣,然后就授意皇城司张德钧去查一查这谏议大夫。

不管刘皇帝在吏治上下了多少功夫,如何严格标准要求他的臣工,又如何标榜廉治,但现实就是,大汉的官吏是怕调查的。

不查自无事,一查准有事,更何况还是在皇帝亲自关照,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没事都能查出事来。而张德钧可谓深谙其中道理,倒不需要他故意去罗织罪名,那高锡屁股底下本就不干净,查出的受贿行为,最早竟然追溯到乾祐五年……

人证、物证齐全,案情清晰,处置也很快下达,夺职、抄家、流放。这已经是刘皇帝手下留情的结果了,至少,没有将之剥皮实草点天灯。

或许高锡到死都不会想到,自己只是效仿其他人,给皇帝上奏一道讨好的奏章,竟招致如此不测之祸。原因说起来,也是挺令人惊奇的,只是刘皇帝联想到了不好的地方。

不过,如果高锡立身正直,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