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477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77节

 

直到四月十五日,得到了充分休整的辽帝,亲率大军北上,向临潢府进军。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喜隐的选择,竟然是撤军。他领军,一路北逃,慌不择路,最终逃到了浑河与他鲁河之间的馒头山一带,兵卒亡走,最终只剩下不到两万人,这些人是属于顽固份子,也在辽帝的不赦之列,因而不得不一条道走到黑。

重返上京,面对着几乎崩坏的国内局面,耶律璟不得不把重心放到秩序重建、安政养民上。至于耶律喜隐,则交给耶律沙、耶律斜轸二人,统军去对付。

说起耶律沙,这是个有军事才能的辽国将领,但运气不佳,十足的倒霉蛋。在与汉军作战的过程中,很是尽力,但几次重大损失,都有他的身影。尤其断云岭一战,丢了两万大军。

考虑到多方因素,以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耶律璟没有对耶律沙施加过重的处罚,降爵削职,但仍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

这才有,同耶律斜轸配合,击灭耶律喜隐,平定叛乱的功绩。

“经此一乱,辽国形势,怕是雪上加霜,说起来,朕还得感谢那耶律喜隐,若有机会,当表其功……”听完李崇矩的汇报,刘承祐笑眯眯地来了这么一句:“对了,耶律喜隐什么结果,可曾逃脱?”

李崇矩答:“耶律喜隐被生擒,押赴临潢府,辽主召集皇室宗亲、公卿大臣、诸部贵族首领及军民,将耶律喜隐父子以下参与此次叛乱的118名宗室、贵族、将军、首领当众处决!”

“看来耶律璟此番是真被惹怒了,如此规模、如此狠决的清洗,还是他继位以来的第一次吧!”刘承祐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点评道:“此乱之后,辽主的威信将进一步遭到削弱,但这样一场清洗,对其权力的强化巩固,却也有益处。只是不知,是福是祸?”

对于皇帝的评价,李崇矩不敢妄谈看法,只是把他该说、能说的说来:“陛下,辽主在位的这些年间,宗室、贵族,屡有阴谋篡位,但都被其迅速扑平。对于那些乱臣,少有杀戮,以下狱、流放居多,此番杀戮,确是头一遭!”

在原本的历史上,耶律喜隐也曾谋乱,并且不只一次,直到景宗耶律贤时代,还是因叛乱被杀。对于耶律喜隐,或许是为了安抚,又或许其他什么原因,耶律璟在正史上没有用杀戮地解决。然而这一次,其掀起如此大的一场叛乱,给契丹王朝造成几乎无法挽回的创伤,耶律璟手段也就严酷激烈起来了。

事实上,一直以来,耶律璟统治辽国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来自于皇室内部、内四部族,来自辽国的统治核心。而以耶律喜隐的才干,如果没有其他人的支持,又岂能造成如此大的声势与如此严重的结果。

经过这么一场变乱与清洗,至少来自皇室内部的反对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削弱,今后想要再造反作乱,就多考虑考虑后果了。

从这方面来说,这一场叛乱,对于耶律璟而言,倒有甄别敌友,稳固帝位的作用,只是代价有些大。并且,还要在保证对整个辽国部族安抚稳定的基础上。

如今的辽国,内外交困,战争与叛乱,让其元气大伤,人口损失十有其一,其所控偌大区域,除了东京道与西北部族遭受的损失小些,其他地方,多受其创,尤以上京周遭的统治核心,受害最深。

国内一团乱麻,亟待恢复安宁;南面丧师失地,大汉虽已撤军,但仍虎视眈眈;漠北诸族,也有所不稳……

刘承祐替耶律璟思考着当如何解决这样的处境,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字:难!他想到了大汉建国之初所面临的局势,当然,国情不同,当有区别,但不管如何,眼下的辽国日子很不好过。

灵州换任

夏日炎炎,令人不爽,奉召来见,慕容延钊是先享受了一碗冰饮,感受了一番透心凉,这才考虑起正事。大汉文武,能在皇帝面前享受这等待遇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放下用来拭汗的冰帕,慕容延钊拱手向刘承祐,请示道:“不知陛下,唤臣何事?”

“这段时间休养得如何?身体可曾恢复?”刘承祐没直接谈正事,而是关心起慕容延钊的身体状况。

在北伐的过程中,忍风冒雪,再加几度统帅大军作战,承受着莫大的压力,身心俱疲之下,身体也有些不支。事实上,此番北伐下来,有不少的老将,尤其是独挡一面的将帅,身体多少都在高负荷的军旅途中出了些问题。

从大汉建国至今,十多年的时间下来,大部分的对外战争,慕容延钊都参与了,并且都被委以重任,南征北战,戎马倥偬,随着年龄的增长,慕容延钊也是积劳成疾了。

是以此番还朝之后,主动向刘承祐请求休息养病,对于他的身体状况,刘承祐表现得异常重视,格外关心。除了赏赐大量的御药、补品之外,还专门让太医院派遣了一名太医常驻公府,为其做护理,并隔三差五察问一番。

此时,再度面对刘承祐的关心,慕容延钊谦慎地应道:“多谢陛下关怀!积年痼疾,痊愈或许困难,万谢陛下恩德,太医照看,感觉已经好多了!”

“那便好!”刘承祐点了点头:“卿乃国之梁柱,功勋之臣,还当保重啊!”

刘承祐这番话,倒是发自肺腑,大汉的将帅之中,如论功勋,当属慕容延钊第一,不客气地说,他就是大汉军队的代表。但另一方面,若说刘承祐对他有多忌惮,倒也不尽然,一在于慕容延钊素来本分谦逊的处事风格,二则是他在军事上成绩辉煌但在军政上的影响却不大,再加上,都到乾祐十二年了,大汉军队已经没有人能对刘承祐造成太大的威胁了。

这些年,刘承祐在军政重职上的调整轮换,出于对臣下的忌惮已经小很多了,更多的,还是对于朝局、军政、权力等方面的平衡考虑。比如撤换柴荣,让他休息,主要原因还在于此,让他养身体只是个“温情”的理由罢了。

“郑国公病笃,身体已不堪重负,难以理事。他在灵州镇守多年,劳神伤体,朕也于心不忍,已下诏召其还京休养。但灵州之事,仍需人主持,当选派何人,朕想听听你的看法?”刘承祐道明他的目的。

史弘肇的身体,在前次北伐,就已经不豫了,当时自河套撤军南返,就是身体原因。然而,在灵州休养了这么久,不见好转,反而有所加重,这才上奏东京,通报情况,请朝廷安排。

对于史弘肇,因为他在洛阳的经历,再加对灵州的镇守,安定西北边陲的功绩,刘承祐已完全没有了最初的恶感。作为高祖旧臣死忠,他对大汉朝的感情,还是值得认可的。以其性格脾气,在中央掌军事大权会是个祸害,在边疆却是一把利刃,一把好用的快刀。勇于任事,也是刘承祐给他开发的品质。

如今史弘肇也才五十多岁,刘承祐当然还是希望他身体能够恢复健康的,能够用到他的地方,也并不少。

但是,得知此情况,刘承祐就灵州人事安排问起慕容延钊的意见,慕容延钊在表示遗憾的同时,第一时间却不是给出建议,而是说道:“灵州之任,自有陛下与枢密院考量,再不济也有兵部提议,臣岂敢擅浅见?”

慕容延钊这是种安分守己,不越权违制的表现,当然,刘承祐也没当真。以慕容延钊如今的地位,因他而得到升迁、得到好处的人可不少,这其中可不全是按朝廷体制规矩来的。

再者,天子就公事问询臣下意见,这是没什么好避讳的,只是没有直接问当权者,表露出的是皇帝的一种政治态度,又或许是在释放一个政治信号。

刘承祐呢,则直接说道:“卿身体既然恢复得不错,那就该出来继续为朝廷效力,朕有意让你到兵部任职,做兵部尚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