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180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80节

 

“谢陛下!”嘴里回应了声,王章结果便凝神阅读起来,入目的那些信息,让他的表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凝重起来。

“兵变”、“夺权”之类的刺眼,紧紧地抓着王章的眼球,脸上的病态,似乎又重了些。

刘承祐叹了口气,语速缓慢地说道:“事涉谋逆,攸关社稷,朕不得不警惕,为防不测,唯有以雷霆手段,即行处置!”

刘承祐言语中的解释,并不能说服王章。王章虽不以聪明机智见长,但这么长的仕途生涯、高官经历下来,也磨练出了一定的政治嗅觉。

其间蹊跷很大!

以王章的对杨邠的了解,说其人揽权、藐君,他都信,然说其兵变谋反,王章是持十分保留意见的。

且不说杨邠有没有兵变的实力,纵使其有心,又怎会在如今刘承祐皇权逐渐稳固,人心思安的情况下发动,岂非飞蛾扑火,自取其祸。

如今大汉局势整体偏安,刘承祐对军队的掌控一直在加强,以杨邠精明,又岂会行此蠢事。

至于联合巨鹿王刘承赟举事,则更值得怀疑。纵使当时刘承祐远离京师,巡视在外,身边护卫力量不足,凭着那点邢州镇兵,又哪里能对付得了殿前精锐。更滑稽的是,刘承赟还率先告发,杨邠秉政那么久,行事怎会如此疏忽大意。

刨除以上问题,即便杨邠真的打算谋逆,也真的事成了,凭着邢州那点力量,如何收拾局面?东京这边太后与文武诸公俱在,十万禁军尚在,以谋逆之身,如何与之对抗,难道再联合河东的太原王刘崇?

即便如此,杨邠身为宰臣,都敢悍然谋逆,那天下的那些稍稍安分一些的方镇,只怕要翻了天了。以三代以来的世事人心,只怕又是诸侯纷起,影从而讨逆臣,山河破碎,再打出个新的王朝……

这些情况,倘有见识的人,都能考虑到。杨邠久处高位,调理天下阴阳,再不识大体,也不至愚笨如斯。

而这些问题,以天子的英明,又岂难洞察之?而刘承祐的反应……思及此,王章嘴角抽动了一下,那般苦涩。

王章心思急转,刘承祐则默默地观察着他变幻的神情,颇为有趣。

一抹迟疑显于面上,迎着刘承祐的目光,王章还是发出疑问:“陛下,此文所述,皆太过笼统,多臆测之言,恐无确凿实证,还请陛下慎重!”

看王章的表情,刘承祐心知,此公已然反应过此事的一些曲折弯绕了。眼神一闪,正欲开言,得报兵部侍郎王景崇求见。

“正好,前番若无王侍郎举告,事恐不济,这段时间,朕着其调查取证,王卿若有疑问,不妨听听他的汇报!”殿中,刘承祐指着王景崇,对王章说道。

闻言,王章瞥着万分恭敬地候在君前的王景崇,眼中不屑之色闪过,不过心情越发沉重。有些事情,在朝中并不是什么秘密,比如王景崇,之前一直是属于“杨党”势力,然此时落在王章眼中,仿佛正举着明晃晃的刀子要捅杨邠。

王景崇微垂着头,不敢直视刘承祐,同样瞥了眼旁坐的王章。受命之下,神色平静地叙说道:“经臣所查,逆臣杨邠,早有谋反之心。先帝朝时,便藐视陛下,时有不敬之言,屡召亲信,密谋不轨。先帝病笃大行,传位陛下,杨邠就曾秘密勾连禁军,欲谋废黜之事,只是陛下英明神武,措施果断,及时御临,方才作罢。”

“彼时臣为其僚属,故有所得,然其猖举未发,不敢贸然呈报。这两年,臣暗中观察,搜集证据,及至北巡,杨邠不臣之心爆发,方才一举成擒拿。”

“去岁季冬以来,臣以就杨邠逆事,推鞫审问与谋之官吏、军校二十余人,足以佐证其逆举!”说到这儿,王景崇的语速加快了些,自官袍中取出一叠奏疏及供词,双手捧着,道:“另,经臣查证,除谋逆事外,另有杨邠重罪十条,请陛下御览……”

空旷的大殿中,尚且回荡着王景崇的尾音,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刘承祐阅览着王景崇的“调查报告”,手中不时带出翻动的声响。

良久,刘承祐神色阴沉,长叹一声:“殊不知,杨邠歹心至此啊!”

说完,目光冷漠地盯着王章。

闻其感叹,身体已经木了一段时间的王章,终于活过来了一般,余光扫向刘承祐,喃喃道:“其安敢如此?”

气愤的语气中,隐含着少许的讥讽,就是不知,是在讽刺杨邠,还是在讽刺其他什么……

王景崇方才所言,句句诛心,连刘承祐继位之初的“异动”都曝出来了,可见杨邠“反心”已非一时一日了。

到这个地步,王章哪里还不能确定,天子是为杨邠织了好大一张罗网,圈套其中,至于这王景崇,只怕一卒子罢了……

呼吸有些粗重,王章都未察觉到自己嗓子的沙哑:“杨邠犯事过矣,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

注意着王章的反应,刘承祐心情忽地有些压抑,手指敲着御案,考虑了一会儿,面无异常,淡淡地说了句:“杨邠乃大汉开国元勋,先帝钦命辅臣,他是不能行谋逆之事的。大汉国情难得稳定,再经不起折腾了……”

刘承祐的语气中流露出一丝感伤,就是不知,他说此言之时,是否感觉脸臊得慌。

杨邠案(3)

天子的话,让殿中二人心思俱动。王章眼神微亮,似乎看到一丝转机,王景崇面无异常,保持着恭敬的姿势,一副天子忠犬的模样。

“敢问陛下之意?”试探着,王章问刘承祐。

刘承祐显然早有打算,不假思索,看着王章吩咐着:“杨邠槛车押还,业已近月,此事确也不好再拖下去。杨邠身份特殊,朕苦思鞫问之人,未有合适者。而今念起,欲以王卿负责此事,想来以王卿之刚直,必能秉持公心!”

天子的打算,让王章大感诧异,心中不由猜测着他的用意。不过,纠结的神色快速地从其脸上掠过,谨慎地应下:“臣奉谕!”

“王侍郎知悉此案前后,就由他从旁支持王卿推鞫!”刘承祐又指向王景崇。

闻令,王景崇立刻躬身道:“是!”

“对了!”眼神一闪,刘承祐又瞧向王章,语气有些严厉:“一事不烦二主,杨家人那边,就由王卿交待一下,他们这段时间在东京四下奔走,大扰人心,让彼辈安分些!”

二臣告退而去,坐在高高地御案后,刘承祐盯着王章老迈异常的背影,表情逐渐收敛起来。

王章今日的表现,虽然面上无恙,但刘承祐心中着实不满!

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王章与乡党杨邠疏远,那是在刘承祐与杨邠矛盾最紧张的时期,那个时候,王章的做法在刘承祐看来,就是在向自己靠拢。彼时杨邠秉政,王章掌财,若是这二者一如既往地“沆瀣一气”,那么给刘承祐给造成更大的麻烦,刘承祐夺权的进度会更加缓慢。

后来,以王章兢兢业业,不避流言,不惜名声,鞠躬尽瘁而为国家计,操持着大汉艰难的财政,刘承祐还对他生出了感佩之情。

然而此刻,忘却了王章的那些功劳、苦劳,刘承祐只有一个想法,终究不是与自己一条心的人呐……

压下心中小小的不快,刘承祐收起思绪,又自案上拿起一叠奏章,随意地翻阅了一番,嘴角微微勾起,面上渐露玩味之色。

这些奏章,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朝中大小臣子针对杨邠各项“罪状”的弹劾。朝廷里,从不缺见风使舵的“精明人”,有意思的是,在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杨氏故吏!

原本对于拿办杨邠,刘承祐还心怀疑虑,怕引起朝局混乱,然回京之后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