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汉世祖 > 第113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3节

 

“另外,今岁秋收之前,朕要可供五万大军的军械武备!”

对这最后一条,阎晋卿回答没那么利索了,也利落不起来。见其面露踌躇,刘承祐不由问道:“有什么问题?”

闻问,阎晋卿不由心怀忐忑地回应刘承祐:“启禀陛下,而今军器监,有两个难题。一是铁料、锡料、皮革、羽木、筋骨等物料不足,其二则是工匠不足。有此二者,臣恐难以达陛下所期。”

说着,阎晋卿又略微详细地给刘承祐解释了一番。

物料不足,这是可以想象的,倒不出意外。至于工匠,听其言,确实不多。整个军器监下辖,各类工匠加起来,也就两千来人,其中技艺熟练的占比则更少。

以弩坊为例,有匠五百余人。普通的黄桦弓,即便在筋骨皮木充足的情况下,普通匠人也要耗费两日的时间,制箭则二十支左右。余者,大多此类的情况……

听其言,刘承祐锁紧了眉头,沉思了许久,抬眼正见阎晋卿忧惧不定的表现,不由轻拂手,宽慰道:“是朕考虑欠妥了。你也是实事求是,忠心进言,不必紧张。”

又思吟几许,刘承祐瞟着王章对阎晋卿道:“物料问题,着盐铁部,讨论处置办法。出钱粮,加紧对民间皮革、木料、筋骨、漆料的收集,但要注意手段,勿使朕耳闻敛聚过刻!”

闻言,王章面皮抽搐了一下,有些无奈地应了声是。

“至于工匠……”刘承祐呢喃了句,却没说什么,似乎还在考虑之中。

很快回过神,对阎晋卿:“卿只需统筹诸作坊署,为朝廷,为禁军打造军器!”

“是!”

视察结束,回宫途中,刘承祐让王章同乘銮驾以叙话。

“王卿,天下诸道、州官府,各有兵器作坊,制备军器,以输东京。朕尝闻,每岁州镇财税留存,此项占资极多,又借此专征其税,耗掠财赋。又多有以进贡为名,私造器甲,苛敛于民者!”刘承祐对王章说。

闻弦歌而知雅意,王章面露一抹恍然,问道:“陛下是欲对地方作坊进行整顿?”

“整顿”这个词,王章用得不错。

既提此事,刘承祐也不拖沓,直接点头说:“诸州甲器,造作不精,且占属扰民过甚,既为恶政,自当罢免。”

得悉君意,王章的双目中也不禁闪着意动的色彩,暗自琢磨了下,拱手向刘承祐道:“如能罢之,可择其精匠进京,以备役使,另可收其制器物料以输东京。如此,既可解军器监之困,改善器甲制造,又可罢弊政,减轻百姓负担,一箭双雕,陛下英明!”

当然,更重要的,王章没有提到。罢地方作坊,收天下精匠于中央,此消彼长,就是从武器装备上削弱地方的实力,减弱地方对中央的威胁。这也是削藩的一种手段。

到如今,不管是什么事,什么政策举措,都能联系到朝廷与地方的对立矛盾上去。

“回衙之后,臣便与诸臣僚商议,议出个章程,降诏天下诸道州,罢军器作坊!”王章主动道。

刘承祐则很坚定地摇了摇头,手指瞧着膝盖,神色泠然,淡淡地道:“从京畿诸州镇开始,余者缓缓图之!”

王章先是一愣,随后慢慢地点着头,拱手叹道:“陛下思虑周祥,臣明白了!”

“其次徐兖,再次河北,次关右,次河东……”刘承祐以几不可闻的声音说道。

此项政令,肯定是不好实施的,甚至比刘承祐此前的惠民新政都难,动军器,相当于在动其“吃饭”的家伙事,来自州镇的阻力定然不小。

不过,从朝廷直辖的州县以及近畿方镇开始,总归好解决的。一步一个脚印,刘承祐始终记得,慢慢来。

当然,此政策,是欲以东京作坊供天下军队,倘若真做到那一步,届时肯定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其间的锻造、运输成本问题……

但是,政策是可因时势而变化的。

小满与临盆

五月下旬,已至小满,中原各州,稍显零落的麦田中,小麦的子粒已渐饱满成熟,即将进入夏收时期。与之相区分的,是成片的春种之粟,正进入茂盛生长的阶段,这是天子几番责成朝廷及州县治农的成果。

又是激励政策,又是减负措施,又是惩治坏吏,剿匪治安的,熬了这么久,总算给饱经离乱之苦,仍受苦受难的百姓们看到了一点希望。

中牟县郊,老农头戴斗笠,与子孙从自家数亩麦田中走出,又去粟田中看了看长势。抬眼望了望那日渐火辣的太阳,感受着空气中的干燥,又瞥了眼周遭发干的田土,沟壑纵横的老脸上,期冀之中又不免浮现出一丝顾虑:“芒种难种啊……”

这显然是耕作经验丰富农民,已经预见到夏种之时,恐怕会有问题。依常理,小满过后,雨量加增,但也许是受了河北旱情的影响,前前后后,拢共就下了一场雨,雨量还不多。

重重地叹了口气,不过看着自家的几十亩田,又露出了点开怀的笑容。佝着身体,叫上壮子幼孙,钻入田里,料理粟田,这个季节正是农作物需要悉心照料的时候。

东京这边粮价终于有所下降,或许是夏收将至,又或者是自荆南与蜀国易得的粮食,陆续输来,而官府不断宣谕其事。荆南之粮,议得三万余斛,先后投入东京市场,用以平抑粮价。当然,除了三千斛“贡粮”之外,余者都得朝廷耗费金银购买。

至于后蜀之粮,路远,尚在输送途中,但是量大。经过一番紧急磋商扯皮,蜀主孟昶同意交换俘虏,花了一万斛稻米,将蜀军败卒赎回。另外,又批了十万斛粮。孟昶在两川种了十几年地,十万斛米粮,都不带眨眼的。

当然,代价便是,大汉与后蜀签订了一份合约,两国停战修好,恢复正常外交往来,并且正式承认秦凤阶成四州归属蜀国。为了粮食,刘承祐也捏着鼻子,属意负责谈判的王峻同意了。左右,合约的签订就是用来撕毁的,再者,秦凤四州,暂时也拿不回来。

汴宫之中,新增了一座观稼殿,是将旧殿易名改造而成的,从其名,便可知是为了表明皇帝重视农事而作秀之举。

殿前,暂时只是一片菜地,稀稀疏疏种有两排茄子、豆角。刘承祐换上一身粗布衣服,头上顶着个斗笠,慢悠悠地在其间打理着。这都是他在农事吏的指导下,亲自种下的。

边上,杨邠等宰臣默默地站于其侧,看着刘承祐作秀。

“小满将过,夏收将至,朝廷要敦促下属道州县,让他们做好收割粮米的准备。秋种夏收,苦熬了半年多,在这关节上,不能出了问题!”刘承祐蹲下身体,拿着把小锄刀,一面挖着杂草,一面对旁边宰臣们吩咐着。

“是。请陛下放心!”杨邠平静地注视着刘承祐的动作,沉声应了句。

放心?他要是真完全放心,也不会做这些姿态,平日议政,三两句便不离农务。这段时间以来,刘承祐当真是满门心思都扑在农事上。

“夏种以及春耕粮食的照看管理,也不得放松,要明文各州县官吏,做好妥善安排准备!”起身,刘承祐又叮嘱道。

略作沉吟,刘承祐眉宇间又浮现出些许愁绪,道:“近来雨量小,天气不寻常,听闻不利于夏种事。中原各州,也要做好防旱准备!”

“是!”李涛在旁垂手作揖,深拜道:“陛下忧思国计民生,不忘农时,令臣等感佩!”

刘承祐摆了摆手,擦了擦额上的汉,抬眼北望,突然问道:“河北的旱情如何了?”

“据各州劝农使报,有加重的迹象!”窦贞固语气显得有些沉重:“如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