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七月雪.卷一 问鼎紫禁 > 七月雪.卷一 问鼎紫 章一 福临(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七月雪.卷一 问鼎紫 章一 福临(下)

 

,但不可否认的,一个国家即将灭亡时,就连老天有时也会来跟着添麻烦,虽然天灾并不是国灭的主因,但十有都会成为助因,有句名言人在倒楣时,就连喝水都会呛到,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当社会因人心而动乱不堪时,如果又添上了大型的天灾……很明显的,啥也别说了。

再者,过去墨子有言国之将亡,必有七患,另外,太史公亦曾於《史记》中提到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这两项的道理,刚巧也成了晚明五十年的应证,仔细想想,如若不是皇帝重用j佞之臣、排斥贤良、大好喜功……导致国库空虚,社会不安,一个国势强大富裕的国家,又怎麽会让乱臣贼子有机可乘?又怎麽可能会在百姓生活困顿时,没有办法改变局势?只能说,这一切的因果看似不大相g,实则环环相扣,就像李自成的起义谋叛,本来结果看起来相当不错,可却因为内部腐化,加之杀害了吴家上下三十四口,其手下又掳走了吴三桂的ai妾陈圆圆,於是乎,原本积聚在吴三桂心中的怨愤爆发,冲冠一怒为红颜,在其遣使与睿亲王多尔衮合谋,引清兵入关的情况下,不但李自成被灭了,明朝也彻底的亡了,关内关外的政权,亦正式合而为一。

有人说,顺治帝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个好母亲将其一把推上了皇位,且在登基之後不久,就又遇上足以被称为天大馅饼的入关时机,转眼间便成了广大帝国的统治者,然而,他真的是幸运的吗?实际上,真要说的话,其实他是悲哀的,或者应该说,除了开国前两任的帝王,以及於成年後方继承皇位的帝王外,多数稚龄即位的皇帝,还有朝代即将灭亡前的那几任帝王,他们的一生多多少少都有让人感到悲哀的成分存在,宁做富家翁,莫生帝王家,这或许正是他们心中最为深沉的慨叹。

大概会有不少人认为,身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帝王,有什麽好值得悲哀的地方?b起普通百姓那需要汲汲营营方可度日的生活,他们,包括那些皇室成员,哪一个不是手握无上权力,整日美食佳肴,妻妾成群,终日无所事事的?尤其是皇帝,哪一个不是坐拥後g0ng三千佳丽,掌握全国百姓生杀大权,各地贡物无数,任其挑选的?可是,真的是这样吗?翻开史书,仔细端详本纪记载和列传中的后妃内容後,又有谁能够如此肯定的说出身为皇帝没有什麽好悲哀的地方?只怕是没有了吧!

姑且不提太过遥远的朝代,光是近一千四百年内的各任帝王,不得善终的就有多少?包括唐太宗和康熙帝在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为了皇位继承权,而在那边争夺不休的又有多少?整日提心吊胆,担心自己被反叛人士,甚至是自己的儿子杀si者有多少?更有如雍正帝者,为国家大事、百姓社稷烦心,还与兄弟斗争,最终导致t弱早衰而暴毙的帝王,此又有何几?诚然也有不少茫茫然虚度一生的帝王,亦有因过於纵q1ngyu乐导致短命的帝王,但这些帝王在败坏社稷的同时,却也在损害自己的身t健康,一旦他们离世,所留下来的祸患,基本可让继任者焦头烂额,如果又遇上连续几任帝王都无任何作为……这後果自然可想而知。

顺治帝虽然没有遇到过类似其子康熙帝所遇到的问题,但自打其进入关内以後,或者说尚未入关之前,他所遇到的问题,就足以为他的後半生添上不少麻烦与风波,可惜的是,那些问题制造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给人添麻烦,相反的,他们还打着为了国家社稷与顺治帝好的名义,对顺治帝的决策不断g涉,甚至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心,结果致使顺治帝的心里对他们充满了怨恨,大概也是因为如此,所以顺治帝於亲政之後所下的几道诏令,有些明显有着奇怪的地方,这些我们之後再谈。

顺治元年四月壬申日明崇祯十七年四月壬申日,西元1644年4月20日~

「王爷,大明平西伯吴三桂遣使,自山海关来书一封。」

这日乃是顺治帝?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武英郡王、豫郡王及孔有德等将兵伐明,大军自盛京开拔後的来看,此内容为和硕睿亲王亲笔书写无误,但是,能够只从自己送过去的书信内容,就判断出自己目前的心态,老实说,他到现在都还是无法相信,就算事实已经被摆放到他的眼前,他也还是不愿相信自己的心思真的就这样被人给察觉了。

「这……」

站在主位之下的两人相互对望了一眼,苦笑的表情在不知不觉间,浮上了两人的面庞,而在看到那两人的表情之後,某人的嘴里泛起乾涩感,心里也充斥着难以言喻的苦闷感。只见他摆了摆手,让两人下去休息後,自位子上起身,再看了一眼被自己放在桌上的信件,随後──

【吭啷砰乓!】

挥手一扫,桌上的文房四宝连同那一封信,全数掉落到了桌子底下,因不甘之情绪而显得有些扭曲的五官,衬得某人环绕在周身的戾气与低气压更重,可是,不甘又能如何?那封信上都已经很清楚地写明了大清对自己有招降之意,若能归顺於他们,自己的x命、身家便都能够获得保障,还可以被封为掌管一地的藩王,可要是自己不愿归顺,不但自己的身家x命都没了,甚至还会祸及子孙亲族,和硕睿亲王的这封信,明摆着就是让自己做出选择,而且还只有两条路可选,无第三条道路,换言之,即他们大清并不接受自己的条件……

就这样直挺挺地站了好一阵子,一想到自己的x命、妻妾子孙与亲族的x命,以及包括自己父亲在内,吴家被杀的三十四口人的x命,某人的心思就不由得开始有了偏倚;最後,只见他缓缓弯身,将那被自己扫至地上的器具一一捡起,放妥,抿唇凝眸,眉心深锁,犹豫再三後,研墨、提笔、铺纸,一字一句地写下自己的决定,封妥,唤了两个人进来,将信交给两人,吩咐他们快马加鞭送至多尔衮的手里。

又隔两日g支计日为丁丑,当大清军队行至连山驿今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附近时,多尔衮再度拿到了吴三桂的来信,展信一阅後,顾不得天se已近傍晚,直接下令全军休息,待用过晚膳後,便又趁着星夜继续行军,一路自连山驿,过宁远卫今辽宁省兴城市古城,直至沙河驿今河北省唐山市沙河驿镇,方停下紮营休憩,而此时李自成的大军却还在前往山海关的半途,行动迟缓,直至隔日才抵达山海关下,已然失去了抢占先机的机会。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