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J中文网
JJJ中文网 > 远上寒山 > 第十三章 庸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三章 庸人

 

守孝期间,她的心情才稍微缓过了一些,得以留出余地报纸上东北的战况。这些报纸所写的东西自然全都是功劳与喜讯,但她仍然读出,现下的情况和她离开沈阳时已经有了一些不同。当年在近代史课堂开的那些小差已经无法补救,除了最后决定性的那几场大战,她并不太了解这期间的种种细节,说是穿越回来的现代人,可她竟对这段时间的历史一无所知。新年过后,她终于抵达沈阳,才向张主任报了到,他就安排了一件最为棘手的工作给她,要她去公馆给杜聿明看病。

他说:“司令这半年就没闲着过。前方战事紧张,他也跟着费心劳神,病就又重了。眼下,他一半时间到司令部来,另一半时间得卧床休息。照理说这样子是要住院治疗的,但听他的意思,这件事还是不要到医院里搞得人尽皆知,以免影响军心,每天由军医处配好药和针剂送到公馆就行。不过,你一走,余下的几个小姑娘们就先后在他那里碰了钉子,现在,把这件工作派给谁,她们都很有些害怕。”

阮静秋奇怪道:“杜长官从来也不是对着护士们发脾气的人呀。”

张主任说:“硬钉子、软钉子反而都是好的,她们偏偏碰上的是冷钉子。”他把这天的药和针剂装好交给她,又一再地提醒:“他多半是不愿意打针吃药的。怎么治疗这样不配合的病人,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她哪里有那样的本事呢?连她自己也没有想明白,离开沈阳半年以后,她是更想马上见到他,还是宁肯离他的公馆远一点。

张主任派了司机,送她到公馆门前,她打量着这座不甚起眼的二层小楼,觉得这并不太像一位司令的住处。南京的军政大员们住的房子均是豪宅宫殿,她有时路过,被那些宅院之广大奢华震惊之余,也常听见过路人议论,如哪位要人花了多少银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等等。她上前敲门,前来开门的是一位眉目温柔,面貌和善的女士。她身上并没佩戴什么富贵的首饰,却有着一些清雅的书卷气,甚至也和她的丈夫很有一些夫妻相。五军驻扎在全县时,杜夫人曹秀清曾肩挑大梁,负责过后勤工厂及子弟学校的经营,阮静秋虽没有和她打过交道,但在许多场合远远看见过她。她打心里敬服这位女性的胆识和魄力,连忙恭敬地向她欠身道:“夫人,我从司令部过来,给杜长官看病。”

曹秀清和蔼地说:“好。他这会儿正在通电话,你先进来,等一等他。”

阮静秋跟着她走进公馆,室内的陈设也是较为朴素的,除了一些花草,最多的就是书以及书架。不知为什么,她忽然紧张起来,仿佛自己是个不怀好意的闯入者那样;但她又不能流露这种紧张,因此整个人都变得僵硬了许多,既想让自己的行走坐站都保持着十分得体的状态,又时刻惶恐自己说错了话或者踏错步子,明明病还未看,汗已经先从额头上冒了出来。

正是用饭的时间,她往客厅去的路上,闻见了某种熟悉而久违的食物香气,便不由自主,脱口说道:“好香呀。”

曹秀清闻言笑了:“阮医生的鼻子可真灵,厨房正熬羊肉汤,准备一会儿做揪片和泡馍。你不嫌弃的话,就留下来吃顿午饭,尝尝我们老家的口味。”

阮静秋大窘——她很喜爱陕北的羊肉面、羊肉泡不假,却没料到自己随口一句话,竟使得杜夫人开口留她用饭,显得她很是贪嘴,闻见了香味便走不动道,要在长官家蹭饭一样。她一面在心里责怪自己多话,一面涨红了脸,不住地摆手道:“不不不,夫人太客气了……我就是、我就是无心之语,看过病之后我就告辞了,不敢打扰夫人。”

曹秀清笑着说“不要紧”,又向书房招呼了声:“致礼,阮医生到家里来了。她是留过洋的学生,你来和她说说话。”交待完后,又忙忙碌碌地往厨房去。

过了片刻,烫着优雅得体的卷发、身穿酒红色小洋装的杜致礼娉娉婷婷地从书房里出来。她是杜家长女,此时刚满十九岁,且女儿随爹,模样像极了父亲。阮静秋,一切举动的实际目的恐怕都是为了削弱杜聿明及远征军系统在东北的影响。郑洞国、廖耀湘等还需要留作倚仗,余下的人事变动归根究底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保密局没道理事事对参谋总长言听计从,实际的授意者只可能是他的那位蒋校长。多么讽刺啊,他的学生分明正为他在冰天雪地里耗尽心血,他想的却是怕他“占山为王”!

她愤怒之余,更觉得背后冷汗涔涔,意识到这场暗涌并不只针对杜聿明,恐怕整个五军、远征军系统乃至何应钦系,都已被摆在了东北的砧板上。无论是仍在作战一线奔忙的郑洞国、廖耀湘、及司令部参谋长赵家骧,还是一个曾和他打过交道的普通文员,都有可能被视为他的“党羽”。他们或许也将面临类似的审问与圈套,只要稍有不察,所答的内容就将被断章取义和曲解,最终用来坐实他在东北的野心和贪婪。他人在病中,又远离了风暴中心,对此恐怕一无所知,哪有工夫应对抵挡?罪名一旦坐实,他又将面临什么?

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她从未像今天这样遗憾和懊悔自己怎么没能多读些历史,好记清这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他是否、又是如何捱过了这样巨大的危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应当是平安脱身了的,否则不会最终成为东北与华东的“救火队长”,使决定性的两大战场都系于他一人身上;但她更怕,怕他拖着病体又遭受打击与折磨,怕有心之人的构陷与旧日恩师的猜忌虽未见得会置他于死地,却将击垮他的尊严和信仰。如今她已经身在牢狱之中,既然暂时无法逃脱,她至少可以为他做点什么。

起先她想,无论说什么都是错,那就一句话也不说,即使他们想要罗织罪名,也没有道理把一个不说话的人长久地关在牢房里。于是,她和这些保密局的人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比拼谁更有耐性。这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她不见天日,手表等随身物品也被他们搜走,因此根本不知道被关押了多少天。无奈之下,她只好暂且按他们送饭的时间,结合自己肚子咕咕叫的时间长短来推算,大概他们一天会来送两次食物,那就把这两次送饭连同间隔的时间算作一整天。期间,他们每隔一两天会派人来,照旧是之前那些问题,她闭着眼睛不搭理他们,他们倒也从不追问,放下食物,又把门严严实实地锁起来。

大约过了三天、五天或者更久,在她已经不太数得清日子,人也快要闷得发疯的时候,隔壁房间忽然搬来了一位狱友。她所在的这间囚室应该和一些重刑犯有一定距离,头次来到这里,她被惨叫声吓得两腿打颤,后来住进囚室,反而没有再听过犯人受刑时的声响。这位狱友则是与镣铐拖地的声音一同现身,她循声从床板上爬起来,把耳朵贴在门上,从对方的说话声中听出,对方应该是一位年岁不大的姑娘。

隔开两间囚室的墙壁下方,有一个平时被砖块遮掩住的,只有一根手指头那么大的窟窿。等到大概入夜,走廊上没有人看管的时候,她试图和这位新来的邻居说话,对方也传来了回应——阮静秋这才发现,她还没满十八岁,是沈阳的一名大学生。

结合她身上的镣铐与刑具,阮静秋对她的身份与身陷囹圄的缘由有了一些初步的猜测。她悄声问:“你是怎么被抓进来的?”

她的邻居用着尚有些孩子气的嗓音,坦荡又骄傲地回答:“我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阮静秋沉默了片刻,心中肃然起敬——这正是后世人们所传颂与敬佩的先驱者,年轻、坚定,甘愿为自己的理想奉献牺牲。她也意识到,镣铐恐怕只是这些人给她的“前菜”,她的身份与她的理想意味着她将在这里遭受更严厉的刑罚和拷问。这对比是鲜明无疑的,国军内部争名逐利、党同伐异,人人嘴上说着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